华盛论文咨询网

浅析工业精神的塑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传播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1-16 09:40 隶属于:工业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对工业精神与工业文化、工业文明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强调了重塑工业精神的重要性,并引申出倡导向先进工业文明学习的理念,以推动中国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先进

  摘 要:对工业精神与工业文化、工业文明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强调了重塑工业精神的重要性,并引申出倡导向先进工业文明学习的理念,以推动中国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工业精神;工业文明;工业文化;高质量发展

工业精神的塑造与先进制造

  1 浅谈工业精神与工业文化、工业文明的相互促进

  谈到工业精神,就不能脱离开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工业进步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当然,工业时代本身也在递次演进,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智能化,工业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相对西方工业化百年历程,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基本上还停留在“市场换技术”的层面,诸多核心工业技术还不够成熟,工业精神和工业文明有待完善。

  工业精神是工业化的灵魂,包含品质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诚信精神、职业精神、匠心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精细化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认为工业精神就是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并将其总结为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质量底线、科学观与创新精神、持续发展观、城市精神等。经济学者钟朋荣指出,“工业精神” 不仅是企业的精神取向,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待制造业的态度与价值观。

  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按范畴可分为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便随之催生而出,从而孕育了工业文化,并发展为更多的产业形态,进而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升华。工业文化从产业角度又可细分为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以及工业文化新业态等。

  工业文明最早由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即工业社会文明发端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主要特点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等。工业文明的最大特质是其活力和创造性,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与文化成果。

  让工业为人类和社会造福而不是无穷地从社会环境攫取资源、破坏环境,这是工业文化最需要进化的地方。工业革命的成功就是来自人的创造性,从而彻底告别农耕时代,走上了现代化之路。要革除工业文明中的弊端,必须再次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创造一个更和谐美好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2 塑造工业精神,应向先进工业国家学习

  工业技术与工业文化构成了工业文明的“一硬一软”。尽管中国制造在高铁、工程建设等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先进工业技术体系乃至中国标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有所提高,但“软实力”明显偏弱。中国制造要赶超工业世界先进水平,“软硬”都要抓,不可偏废。

  中国制造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工业文明缺乏深度思考,“实业兴邦”还不能真正的落地,工业精神亟需通过工业文化建设来完善。如果中国制造还是低端廉价的代名词,如果我们还不重视用工业精神去重塑工业文明的重要性,那中国创造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弗戈工业传媒一直是推动中德制造业合作的桥梁,出版了 MM 《现代制造》等品牌期刊并致力于全媒体传播,对先进的德国制造有着深刻的理解。始终提倡中国制造企业要大力学习西方先进工业科技与文化,鼓励中国制造向德国及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学习。

  3 用工业精神去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德国人严谨和专注,美国人的创新,英国人的规范,日本人的敬业,这些工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何东西合璧,吸纳世界先进工业文化之精华,是中国工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必须加强工业文化的建设、传播、教育与宣传,让工业精神永驻心间。

  3.1 加强工业文化建设,用正能量引导工业精神的塑造工业文化建设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工业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起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逐渐走上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制度建设优越性的体现。但我们在工业精神层面的缺失也制约了工业文化的完善和工业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在工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厘清与工业文化紧密相关的核心关系,特别是人的主导作用。因为一切的创新、效率、精益及合作等都来自人的态度与行为,当人与自然、社会更加和谐时,工业文化才有提升的空间,才有向更高形态的生态文明进化的基础。

  2017 年初,工业与信息化部提出“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服务体系、政策支撑、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障举措。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有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还必须用正能量去引导人们对工业文化的深入理解,逐步完善工业精神的价值体系。

  3.2 将工业精神融入心中,成为一种情怀工业精神是工业化不断演进的重要支撑,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情怀,方可化为科学、理性并普惠大众及后代的实际行动。较之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和瑞士制造背后精益求精的工业精神,中国制造还存有诸多不足。首先是对工匠精神的片面认识,工匠作为一个职业还得不到社会尊重。而在德国和日本,工匠与科学家一样得到社会的尊重。赫尔曼·西蒙教授在《隐形冠军》一书指出: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就在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身上。

  2016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社会反响强烈。

  3.3 用可持续发展观引领工业精神的塑造传统工业化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深重灾难。工业革命早期的英国和后来的德国鲁尔区也曾在污染侵袭中度过“白昼如夜”的艰难时期。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年代后,环境意识逐渐成为工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泰晤士河才恢复了往昔的清澈,德国鲁尔区也成为工业旅游的绿色典范。

  4 结束语

  如今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应有尽有,这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保障。中国制造有理由不忘初心,兼收并蓄,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工业文化,建立起与已然来临的、复杂的智能制造体系相适应的工业文化体系,发挥工业精神,不断创新,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汪中求.中国需要工业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

  [2]孙星.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J].企业文明,2016(03).

  [3]工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网站,2017- 01- 06.

  《浅析工业精神的塑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传播》来源:《中外企业家》,作者:冯建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gylw/12627.html

声明:《浅析工业精神的塑造与先进制造技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