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2-12 09:54 隶属于:工业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福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为解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各种自然、人文等因素影响,需要修缮和加固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数不胜数。以互联网 +为背景,以现代技术为依托

  摘 要:福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为解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各种自然、人文等因素影响,需要修缮和加固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数不胜数。以“互联网 +”为背景,以现代技术为依托,融合科技的创新路径,研究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模式下,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与碳纤维增强材料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传统技艺寻求新的保护与创新途径。

  关键词: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碳纤维材料;保护与创新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1 研究方法

  1.1 案例选取对福建民居进行调研,分别选取闽南地区、闽北地区、闽东地区、闽西地区以及闽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其中 6 项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见表 1)。

  1.2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主要为现场观察和调查[1]。调研分别在 8 个地方进行考察,对木结构、砖石结构进行分析,对长久以来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向当地居民进行询问采访,通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了解建筑结构工艺的存在时间、现有的传承人以及手艺的更替。调查内容图片展示如图 1- 8。

  2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分析与保护

  2.1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分布与类型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有着独特的地理面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民居形式风格迥异。主要分为内陆山地民居和沿海平原民居。在内陆山区,民居往往建在山脚下的缓坡处,竖向发展形成了多层住宅形式,为确保住宅坚固,一般采用木结构和生土夯筑技术,如闽东大宅和闽南土楼、闽西民居。沿海平原建筑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民居多采用平面横向展开,形成了多种院落组合方式,以青砖、红砖和木材等建筑形式进行空间围合和分割,如闽南、莆田、福州平原上的居民。其中 3 种类型的传统营造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以泉州和厦门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技艺,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营造技艺是杨阿苗故居;二是龙岩和漳州的客家土楼的营造技艺;三是仙游地区的营造技艺。

  2.2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主要特点

  2.2.1 样式特点。福建民居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与其他地区的古建筑营造技艺具有相同之处:如房屋主要样式表现为四合院形制;房屋建造工序也都由大木作师傅领导,然后开始制图、搭架、制造构件、组织分工等;闽南民居的制作法度与通用的鲁班尺度相比,也大体上相同[2]。

  2.2.2 技艺特点。福建民居营造技艺主要工种的一些技法比较独特。以瓦作为例,匀称的屋面举折,“双曲面” 的屋面,独到的“暗厝”构造功法都体现出闽南民居瓦作技法的独特性。以木作为例,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并以走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燕尾脊”,建筑装饰以石雕和木雕见长。

  2.3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2.3.1 营造技艺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虽然福建民居营造技艺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等方面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着受众群体减少、传承人缺乏等原因,关注度越来越小,其因素有 3 点:①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的普及导致福建民居营造技艺利用率较低。福建传统民居生活设施落后,缺少现代生活需要的设备,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诸多不便,导致入住率逐渐下降。②传承人问题堪忧,福建传统民居营造的作业班底比较不固定。师徒相传的模式导致传统技艺逐渐消失,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现存的书籍和图纸较少。③对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推广和宣传不足。

  2.3.2 营造技艺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传统民居建筑技艺保护困难,其原因如下:①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难度大、费时费力,社会对其技艺的需求日益减少。②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主要是木结构,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受到限制。③中国人口的发展和用地紧张,传统营造技艺受到空间用地的限制。

  3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创新

  3.1 营造技艺的设计创新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因此,对于传统营造技艺来说,它是非常具有区域性的。 构建数据库系统,开展数字传播,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绝佳方法。 在这个进程中,可以试图借助主题地图技术来组件,而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资料整合正可以使用此技术,并且可以借鉴主要事件进行技术分析其形成和演变。将相关数据与焦点分类技术融合到数字资源多维汇聚中,更好地融合传统营造技艺资源,在全社会实现最大公用、共享和运用。 例如厦门北站就借鉴了闽南民居“燕尾脊”的构造特点,实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结构的统一,既美观又经济。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建筑案中所使用的结构方式——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使用和钢筋混凝土的结合,可以使建筑更加美观,而且可以增加其牢固性。此外,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计算机参数化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建模将传统营造技艺数据化,从而直观地了解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生成的步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位用户设计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实现批量化定制住宅概念[1]。

  3.2 营造技艺的传承与文化创新

  3.2.1 传统的营造技艺传承方式。福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有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的继承方式是氏族继承和师徒继承。后者受益于社会化的技术进步和历史悠久传统继承方式,2 种继承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他继承方式包括目录保护、传承人保护和信息保护。

  3.2.2 现代营造技艺传承方式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所传播的内容需要准备多样化的信息, “广播”和“小范围播送”组合,不仅将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在各方面得到介绍,也满足了各级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为了形成预想的效果,可以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在关键信息的地方进行针对性宣传,比如:①非遗建筑可以进行文创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技艺的魅力,一些特别的民居建筑可以进行公共展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②信息传播的内容可以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可以利用广播、电台以及影视和互联网等方式传播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升文化,旅游业也能得到发展,实现共赢的目的。③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将枯燥复杂的信息转化成直观易懂的图像,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公众提供一个立体的、互动的、独特化的传播形式。

  4 结语

  通过对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根据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其加固方式进行讨论,结合现代科技对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进行新形式的创新保护。在福建传统民居中有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遗我们更应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这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福建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具有参考价值,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得到更加行之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互联网(http:/ / baike.baidu.com/ subview/ 5958172/ 6026383.htm)

  [2]黄益军,宋玉珍.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以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为例[J].福建建筑,2017.07.

  《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来源:《 现代园艺》,作者:张 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gylw/12812.html

声明:《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