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能使组织成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农民合作社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发展过程是否贯穿了统一的目标,即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能使组织成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农民合作社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发展过程是否贯穿了统一的目标,即实现社员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创造的利润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资金外,其余的要返还合作社成员,这一目标是有别与企业的[1]。虽然我区农牧民合作社近年来蓬勃发展,但农牧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并未得到相应阶段的发展及足够重视,这将是我区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实施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制度是农牧民合作社管理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对于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中起着引导、规划和监督作用。农牧民合作社作为市场新型的主体,虽然在设立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方面是有别于企业的一种非盈利经济组织,但农牧民合作社的经济活动过程却和企业极为相似,同样包含了筹资、融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农牧民合作社经济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化,因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应依据我国2008年出台的《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一)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发展阶段的要求
截至2015年底,据内蒙古自治区工商管理总局的统计,农民合作社达到了7.35万户,与2014年同比增长16.48%,其中农牧民合作社实有注册资本为1733.9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3.37%[2],由此可见,我区农牧民合作社正在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区的农牧民合作社也已经开始逐渐由数量扩充进入到质量提高的发展新阶段,要保障农牧民合作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根据其发展环境构建实施适合其发展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是合作社有效运营的起点,指导着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也是评价合作社经营成果的依据[3]。
(二)农牧民合作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实施财务会计制度的必然
农牧民合作社是由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脆弱、文化水平低的农牧民为抵抗市场风险、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联合组建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以追求社员利益最大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只有实施财务会计制度才能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长期贯彻这一财务目标,并在整个农牧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整个流程中识别和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成本,进而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实现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合作社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法律环境因素。2007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及《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经过十年的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社法的一些规定已难以适应实践需要,亟待进行相应的修订。如《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有关可分配盈余的相关规定,孔祥智指出交易量存在的基础是资金、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如果合作社盈余主要按照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对于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等带动型的合作社显然是不公平的[4]。我区虽然出台了《关于推进农牧民合作社持续规范发展的意见》,但就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并没有详细具体的举措。(2)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我国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技术运用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农村金融信贷的发展,要求农牧民合作社要想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这就预示着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是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完善,此外农牧民合作社的产品采购、销售、流通等各环节的资金运行,同样需要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反映。
(二)合作社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合作社领导主体的管理水平。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牧民自发组建型,其中农牧民自发组建性又可细分为经纪人领办型和能人带动型、村委会及支部领办型,不同组织类型中领导主体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这合作社内控水平,进而决定了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相对于政府推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牧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内控水平更低,财务会计制度更不完善。(2)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由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农牧民合作社中往往处于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更具有话语权,造成农牧民合作社缺乏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性,合作社负责人集财权、事权、物权于一身,不配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即使是配备了会计多数情况下也是由村里或苏木嘎查里会计兼职,专业化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培训,更有甚者是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阻碍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在农牧民合作社中的发展。(3)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成本。其主要成本包括专业财务会计人员的工资、场地办公等的管理成本。由于农牧民合作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农牧民的交易成本,并且该组织是不易盈利为目的的,因此,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构建实施。
三、对于构建实施内蒙古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我区政府部门及农牧民合作社领导主体对财务会计制度实施的重视
农牧民合作社的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意识淡薄,因此只有农牧民合作社的有关政府部门及农牧民合作社的负责人足够重视,才能将财务会计管理的思想由上至下的传播,才能取得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成效,进而促进农牧民增加收益降低风险,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此外,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中关于盈余分配问题,除了以交易量为分配基础,考虑根据社员投入的人力、固定资产及技术等要素参与适当分配,提高农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工作,由聘请会计人员向培养会计人员转变
对于农村牧区专业的会计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强,笔者建议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财会知识的讲座、培训及专业咨询,定期组织对农村有志青年进行财会业务的培训实习,并组织考试,既可以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培养熟悉农牧区经济情况的会计人员,解决无会计可用的难题,为实施财务会计制度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合作社的人员成本。
(三)加强财务内控,规范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采购、销售、借款等业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经济事项集体表决,杜绝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挪用截留、坐收坐支、白条入账等现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农牧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根据需要设置会计科目、尽量减少明细科目便于核算。在合作社内部实行会计电算化核算,有利于为合作社的投资决策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还有利于为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国家相关部门扶持政策的出台、信贷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在合作社外部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对于合作社采购、销售、流通整个经营活动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提高农牧民的收益、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牟琴.制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与曲折性[J].集体经济,2010(07)上:155-156.
[2]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16年1月18日.发布了《2015年全区市场主化快速发展》,
[3]李红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周期与财务管理目标[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119-17119.
[4]孔祥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修订应关注的5个问题[J].农村经营管理,2015(04):20-21.
《财务会计制度中农牧民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来源:《财会学习》,作者:包景慧 根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jlw/1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