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土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异质将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衡量土地资源丰裕度,采用泰尔指数表征城乡居民收入
摘要:土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异质将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衡量土地资源丰裕度,采用泰尔指数表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关键性土地资源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资源贫乏地区,耕地数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比,建设用地数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比;对资源富裕地区,两者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比。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农业和生态用地的丰裕度,建立财政移转机制,将地区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资源丰裕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土地用途;地区差异
引言
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及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资源禀赋的异质性直接影响到地区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对当地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土地资源中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等生产性土地资源丰裕度和土地用途的差异化,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及财政状况从而产生差别化的“土地红利”。资源禀赋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福利,又能给社会带来诅咒。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均土地资源数量高于东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却远低于东部地区。相关研究也表明,资源丰裕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是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存在经济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恶化等“资源诅咒”症状[1,2]。
国内外有关资源禀赋与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在逐步展开。SakamotoArthur[3]的研究显示,资源禀赋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之一;Leamer[4]等对拉丁美洲内资源丰裕地区进行了研究,得出自然资源丰裕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成反比;Marchand[5]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加拿大能源资源繁荣对收入不平等的产生了不明确的影响;徐康宁、邵帅等[6,7]将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研究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我国多数资源丰裕的省份经济反而落后;张菲菲、杨萍果等[8,9]采用土地、水等多种自然资源衡量地区资源丰度,研究证明我国西部和东北诸省份是遭遇“资源诅咒”的主要省份。
综上所述,相关学者对地区资源禀赋的衡量多以土地面积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来表征,且多关注资源禀赋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少研究土地资源禀赋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尤其缺乏考虑土地资源在质量及生产力方面存在的差别。本文根据2009—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拟运用生态承载力理论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将我国各地区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量化比较的具有统一生产力水平的标准土地,以衡量各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揭示地区关键性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2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2.1指标说明
资源丰裕度指标:有别于以往文献[7-9]的指标选取标准,本文采用人均生态承载力这一综合指标衡量当地的土地资源禀赋,用来反映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供给程度,表征当地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核算生态承载力时,需要引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均衡因子参考WWF发布的《LivingPlanetReport2006》中提供的最新均衡因子,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的均衡因子分别为2.21、1.34、0.49、0.36、2.21、1.34,园地均衡因子与林地相同,均为1.34。产量因子参数通过计算所得,采用全球公顷法计算。选择属于耕地类型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料、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属于林地类型的自然资源主要为木材、橡胶等经济作物,水域选取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园地选取果园和茶园,草地根据荆治国等人[10]的研究,产量因子统一取1。此外,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要扣除12%的生态多样性土地面积,具体表达式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泰尔指数可将区域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并能够计算各自在总差异中的贡献率,解译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拟定选取泰尔指数描述城乡收入差距,揭示出不同地区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因素,从而准确判断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并比较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性特征。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首先选用泰尔指数作为因变量加入回归方程,之后引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做稳健性检验。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控制变量:基于前文的理论推断,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文献[11,12],本文将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投资(edu):用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物质资本投资(fai):用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来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binary):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来表示,binary=B1/B2,其中B1=(G1/G)/(L1/L),B2=(G2/G)/(L2/L),G1为第一产业产值,G2为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L1为第一产业年末就业人数,L2为第二、三产业年末就业人数;社会保障支出(soc)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表示。
2.2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省域面板数据为实证研究基础,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9—2015年。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的省级面板数据主要包括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未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地区和天津市、西藏自治区)。统计数据来源于我国及各省份历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局、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等,人口数据来源于《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各省区土地资源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共享服务平台(http://tddc.mlr,gov.cn),全球各类自然资源的单位面积产量参照FAO数据库中的数据。
3模型设定
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建模时,一般可选用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认为各个截面估计方程的截距和斜率项均相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则认为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在截距项和斜率项上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固定效应模型假定误差项与解释变量无关,随机效应模型则假设误差项与解释变量相关。本文主要选取2009—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以下模型:
式中,α为各个截面的截距;ineit代表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esourceit代表各省区的资源丰裕度;Xit为控制变量集合;μit为扰动项。在建模过程中,本文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不同样本数据下的面板数据模型,之后根据所选模型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或广义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
4结果分析
4.1基本状况分析类型区划分:按照历年平均土地资源丰裕度将全国29个省份划分为两个类型区,土地资源丰裕度>0.5的省份为资源富裕地区(Ⅰ),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海南、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云南、甘肃等11个省份;土地资源丰裕度<0.5的为资源贫乏地区(Ⅱ),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福建、浙江、山东等18个省份。经统计,两个类型区建设用地数量占比分别为0.30和0.70,耕地数量占比分别为0.45和0.55,说明两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的确存在差异,在作为内生因素参与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既不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又使经济增长潜力难以真正发挥(表1)。由表1可见,无论是资源富裕地区还是资源贫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呈现逐年递减态势,且资源富裕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资源贫乏地区。从城乡收入比来看,资源富裕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高于资源贫乏地区,且从2009—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递减。从泰尔指数来看,整体上城乡之间泰尔指数>城镇内部泰尔指数>农村内部泰尔指数,城乡之间泰尔指数构成城乡总体泰尔指数的主要部分,但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城乡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资源富裕地区的总体泰尔指数稍低于资源贫乏地区,但两者相差不大;资源富裕地区的城镇内部贡献率以及农村内部贡献率均低于资源贫乏地区,而城乡之间贡献率明显高于资源贫乏地区,与城乡收入比表现一致。
4.2影响程度分析
土地资源丰裕度的整体影响:在率先分析全国水平下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分区域面板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确存在“资源诅咒”效应,效应大小和方向存在着地区差异(表2)。从表2可见,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全国水平下的土地资源丰裕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泰尔指数扩大0.0150个单位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土地资源丰裕度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给当地带来了“资源诅咒”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优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物质资本投资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保障支出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比,这与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有关。对比分析Ⅰ和Ⅱ地区的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表明,在资源富裕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正相关但系数较小,说明土地资源禀赋并没有完全作为内生要素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从而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影响;而在资源贫乏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泰尔指数缩小0.1344个单位,说明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
关键性土地资源丰裕度的影响:对结果进一步分析到底何种用途的土地资源禀赋是推动城乡居民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类型区对两种资源禀赋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
在全国水平下,建设用地禀赋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扩大0.0819个单位;耕地禀赋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增加0.0297个单位。在资源富裕地区Ⅰ,建设用地和耕地禀赋每增加1个单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分别会缩小0.1056和0.0221个单位,但结果并不显著。这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源富裕地区,土地资源禀赋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之一,应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通过内涵拓展和外延撬动发挥比较优势,发掘内生性动力和结构性动力。在资源贫乏地区Ⅱ,建设用地禀赋显著减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系数为0.3448,而耕地禀赋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系数为0.2496,这说明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资源贫乏地区,加快发展地方经济进行城镇建设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有效手段。
5结论及政策建议
5.1结论
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根据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划定资源富裕地区、资源贫乏地区,比较分析全国及两大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且在此基础上选取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耕地和建设用地禀赋,探讨不同用途的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主要结论为:①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以泰尔指数为因变量,土地资源丰裕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国、资源富裕地区、资源贫乏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分别扩大0.0150、0.0154、-0.1344个单位。②耕地及建设用地等关键性土地资源丰裕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地区差异。耕地资源丰裕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国、资源富裕地区和资源贫乏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分别扩大0.0296、-0.0221和0.2496单位;而建设用地资源丰裕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国、资源富裕地区和资源贫乏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分别扩大0.0819、-0.1056和-0.3448个单位。
5.2政策建议
由于区域差域、水土资源分布非均衡,我国农业土地及生态用地愈丰裕的地区,往往是城乡经济发展越不均衡的地区。国家在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管制措施强化耕地资源及生态资源保护的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建设用地发展权移转机制,将资源丰裕地的建设用地发展权以市场交易方式转移给资源贫乏地区,将区域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加强建设的同时,促进教育、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增长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提高国家政策支持的覆盖面,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还原于民。
参考文献:
[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78-89.
[2]汝刚,刘慧,任志安.资源禀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中国主要能源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和经验[J].金融与经济,2016,(6)∶4-10.
[3]SakamotoA.LaborMarketStructure,HumanCapital,andEarningsInequalityinMetropolitanAreas[J].SocialForces,1988,67(1)∶86-107.
[4]LeamerEE,MaulH,RodriguezS,etal.DoesNaturalResourceAbundanceIncreaseLatinAmericanIncomeInequality?[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9,59(1)∶3-42.
[5]MarchandJ.TheDistributionalImpactsofanEnergyBoominWesternCanada[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RevueCanadienneDéconomique,2015,48(2)∶714-735.
[6]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102.
[7]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9)∶26-44.
[8]张菲菲,刘刚,沈镭.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19-24.
[9]杨萍果.基于资源丰度指数模型的石家庄市农业资源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04-107.
[10]荆治国,周杰,齐丽彬,等.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5)∶9-15.
[11]雷根强,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财政支出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76-89.
[12]余菊,刘新.城市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地理,2014,34(3)∶79-8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jlw/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