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双学位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9-12 16:35 隶属于:经济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双学位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堂教学效果对培养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当前微观经济学在双学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经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双学位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堂教学效果对培养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当前微观经济学在双学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新思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学位教学改革

  1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双学位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学双学位学生的基础课程。它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生产函数、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初步、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厚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经济问题,对解决经济问题方法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双学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经济学双学位本科教育是针对非经济类不同专业学生实施的双学位教育。它既是一种本科教育的改革,也是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由于修读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分布相对松散,学生间专业基础差异相对较大,这给双学位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要求学习者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否则就难以透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然而,修读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普遍存在经济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难以到达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外,这种不分专业、不管学生基础及学习兴趣,一个标准、统一要求、同班授课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现代生活案例

  长期以来,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沿袭概念界定、原理分析、公式推导的生硬知识灌输方式,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讲,忽略主动性的发挥,对于知识只是单纯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现代生活案例。老师的案例只是课本上一些陈旧的案例,而且一些案例根本没有实用性,甚至一些案例的时间比学生的年龄都大,这样的案例学生在生活中一点都用不到,老师讲解得多详细,学生也会觉得生涩、枯燥,教学效率低下。

  2.3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在双学位教学中得不到有效落实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生产函数、成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初步、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然而,双学位学生大都是本专业文化课知识突出,经济专业课知识薄弱,这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另外,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加大了课程的学习难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最少还需要48学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双学位的总学时只有42学时,这给没有专业基础的双学位学生在学习时间上带来了紧迫感。

  2.4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重期末轻过程

  多年来,学校的考试仍然延续着以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主,总成绩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也是如此,这种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记忆的考试方式单一、考题设计简单的考试,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这样的考试,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范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有限的知识,并且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这种较为单一的考试方式,不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3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双学位教学中改革的意义

  3.1符合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当今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对大量知识面广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较高、需求较旺。这就引导高校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人才培养途径,多为社会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上来。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通过教学,使学生首先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和规律,掌握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运行和微观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问题的能力,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

  3.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近代以来,部分教师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以及追求成绩的影响,在教学中专注于知识的传授,未能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消化所学内容。只是把因材施教仅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强调。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学生、监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到时时要做事,时时应读书,体现主体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风建设

  大学课堂教学的低效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由来已久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于保守,讲课方式仍然以单纯的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随心所欲,心不在焉的现象,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引导和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积极投入教学,才能“倒逼”教师认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与“学”的互动,让教师从中感受到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自然就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3.4填补现代教育技术的缺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效的融合。首先,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高校的教育中,是教育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具体表现,对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载体。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高校教育其本质就是环境育人,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使高校的学生成长为更好的人才,相对不好的教育环境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再次,高校教学的创新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或者说是必须要研究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使高校学生对教育进行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为中国梦的实现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4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双学位教学中的创新的策略

  4.1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一直采用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呆板的统一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有待发展的人。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适当措施,开展差异性教学,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添现代生活案例

  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提教学效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另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一些既能反映社会热点,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没有固定的解读和评价,往往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现代生活的案例,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能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的内容体系,合理扬弃微观经济学的体系,从社会、教学、学生的需求的出发,处理好微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双学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开始,首先对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整体的勾勒和阐述,帮助学生分析逻辑关系,理清课程总体思路。其次,教学内容侧重应用。根据双学位学生的特征,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内容不要讲得过深、过难,要多一些理论应用方便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济现象的规律性提取;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后能够在头脑中建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主动地运用经济学的术语和规律看待现实的经济问题和现象。最后,内容要详略得当。通过对知识点和思路的归纳分析,类比地进行学习,找出规律性,重点讲解。这样不仅能节约大量时间,还能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和内容的掌握。

  4.4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是日常教学的一大核心环节,也是保障教学安排有效执行的方式。但通过单一理论考试的评价方式遏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制约了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考核方式,也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将“分层次多类别”考核方式引入到经济学双学位的考核中,采取了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为辅的评价形式,通过课堂发言、分组辩论、小组讨论、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期中考试。通过“因材立题”,为不同类型学生设定了包括理论创新及前沿技术综述等考核内容来完成期末考评。这样既能全面评价双学位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发展进程,也能考察是否具备了利用其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jlw/9597.html

文章TAG标签:教学改革论文经济学论文

声明:《微观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双学位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分类入口

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论文微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