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0-10 15:44 隶属于:经济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构成等方面满足传统产业优化升

  摘要: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构成等方面满足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新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目前的人力资源供给与现代经济产业发展不协同,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不协同,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产品创新不协同。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现实存在的差距,既要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统筹实现全社会人力资源规划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还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精神和现代工匠精神,在企业层面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人力资源;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1.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提纲挈领的论断,充分说明了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体经济依然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而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力资源依然是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必须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因此,在理论上要明确,必须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并且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也就是说,开展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

  另一方面,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是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加强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因此,通过研究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对推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也是对新时代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提出的新要求,必须不断培养造就面向互联网、面向大数据、面向人工智能的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培养造就面向绿色低碳、面向共享经济、面向现代供应链的人力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及基本素质构成方面满足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满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满足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的需要,满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企业家的培养、考核、薪酬、激励等方面满足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人力资源规划做起,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与薪酬福利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切实满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需要,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3.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要求的差距

  与新时代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有一些不相适应的表现。

  3.1人力资源供给与现代经济产业发展不协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现代经济的产业发展应当以满足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为目的。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是,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供给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协同要求。

  从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2017年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末我国15-65岁人口为10.03亿人。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近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虽然在规模数量上可称为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富矿”,但是,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和要素条件的变化影响,国内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逐渐减弱。

  从人力资源供给的质量来看,无论是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都对人力资源供给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方面,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是以高品质的农产品、高端工业制成品和高质量服务为导向的优化升级,必须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供给来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形成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经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持续保持在年均百分之几十的高速增长。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需要相比,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数量是严重不足的。

  3.2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不协同

  实体经济是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领域,包括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农业和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企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上榜企业数达到115家,仅次于美国。中国企业虽然营业收入规模居高,但是,由于高技能人才短缺等原因,在创新能力和资产收益率等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这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与实体经济企业发展需要的不协同;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加剧、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一些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钢铁、煤炭、冶金、化工等行业“去产能”的过程中,基于市场自动出清机制的不完善,形成了众多的“僵尸企业”。这些“僵尸企业”在处置之后,其现有的员工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得到妥善的分流、安置和人力资源再开发。所以,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一方面中低端就业岗位流失,这种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成为当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不协同表现。

  3.3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产品创新不协同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依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新时代实体经济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与过去大有不同,消费者对安全、环保、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者需要的是高品质的农产品、高端工业制成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我国实体经济的企业,只有一小部分产品能够充分满足这样的需要。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总体供给质量还有待提升,档次偏低,标准水平不高,可靠性不强,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较低,缺乏世界级的知名品牌。这些现状突出说明,产品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本上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充分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没有实现与实体经济产品创新协同发展。

  4.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策略

  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具体策略包括三个方面。

  4.1人力资源规划与实体经济协同

  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必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统筹实现全社会人力资源规划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一是要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在研发阶段需要高水平技术人才,在制造阶段需要高效率技能人才,在营销阶段需要高素质经营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高等教育要主动调整教育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增加有效供给,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育产品群,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二要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根据实体经济的用工特点和劳动力的技能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各类技能培训,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促进职业教育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三要积极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改革服务理念,发展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通过筑巢引才、产业聚才、政策励才、服务留才,构建人力资源的配套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打造各类人才聚集的洼地,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4.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实体经济的企业实力增强了,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企业,还是新兴产业企业,企业实力的增强,根本上还是需要依靠人才。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要从企业管理与创新入手,建立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人力人才资源招聘、培训、考核、激励、分配制度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精神和现代工匠精神。

  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发挥才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家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企业要放眼世界,树立全球化意识,扩大引智的视野。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把对职业经理人的招聘、考核、激励、分配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培育出具有改革精神、创新意识、领导能力、经营水平的企业家群体,通过采取与众不同的充分放权、股权激励等制度,充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队伍的创新热情,,努力形成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要大力弘扬技术创新精神,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发挥才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要重点在企业的考核、激励、分配制度方面向科技人员倾斜,充分释放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不断创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努力形成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大力弘扬现代工匠精神,建立有利于现代产业工人发挥才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努力在员工的招聘和再培训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终身学习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培育出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的、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和操作能力的大国工匠,使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一线的人力资源主力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努力形成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卢福财.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N〕.光明日报,2018—02—22(06).

  〔2〕黄群慧.从三个层面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N〕.经济日报,2018—02—22(14).

  〔3〕迟福林.实体经济如何做大做强做优〔N〕.人民日报,2017—12—13(19).

  〔4〕李思,张鹏程,张娟.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机遇与新路径—第5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述评〔J〕.管理学报,2017,(04):505--5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jlw/9847.html

文章TAG标签:新时代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声明:《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经济职称论文范文分类入口

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论文微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