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命关怀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但是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语文学科以其特有
【摘要】生命关怀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但是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语文学科以其特有的人文性内涵在贯穿生命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命教育可以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过程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生命关怀;语文教学;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基础与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物质所需,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青少年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但是,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更加复杂,对于心智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已经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校园内另类攀比现象严重,并呈蔓延之势。加之,社会中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导致“恶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电信通信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青少年在享受信息自由流动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被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所影响,导致出现行为失范、甚至误入歧途。这些突出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对未来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提出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
推荐期刊:《语文天地》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省级语文专业教育类期刊.《语文天地》紧密配合中心语文教学大纲,荟萃全国各地优秀稿件,邀请名师导航,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于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变革。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为本,旨在拓展学生的发展潜力,注重学生独特个性发展以及独立意识形成。突出表现在课程的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的变革。在课程的功能观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系统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关注学生在知识获取、思维锻炼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观方面的改进,新课改倡导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更宽松、更平等的交流平台,为“体验式教学”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师观方面的突破,建立“多面手”的教师队伍,完成教师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个性发展。在学生观方面的创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定位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全人教育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学习潜能的开发、道德修养的锤炼、审美观念的形成、对生命的认知与珍惜以及价值观念的取向等。
语文本身兼具工具性特征和人文思想特征,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将语文课程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生命教育的实施给出了操作指引,并在教学目标设置中直接体现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同时遵循了生命的时间性的特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能力和感悟层级的要求。
其次,语文教学内容极具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开阔视野、注重创新,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崇高的人格。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内隐的、润物无声的教育,这与生命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
再次,中国现行的依然是大德育的德育模式,是世界上不多的依然采用专门课程设置的办法进行德育的国家之一,大德育涵盖的范围广泛,既包括基本道德、文明道德的教育,又有我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还应涵盖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公民道德、信仰道德等等方面,而且德育是一个一贾I生的,需要反复教育、反复实践、反复建构的过程。在现行的小学课程设置中,体育教育包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品德与生活课包揽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而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人格培养主要是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间断性,难以实现生命教育整体性、一贯I生等原则,并且在现实教育中高考、中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弊端无疑在无形中让知识教育代替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课程除了高考要考的思想政治内容,其他的往往形同虚设。而语文学科则是十二年一直存在的,语文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情况安排课程的内容,且不谈语文教材体系应该按照语言能力的层级要求还是人文性的要求来编排,无疑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将成为学生的一个生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与思想政治课、体育健康教育课形成了一个有益的互补。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管理生命,以达到提升生命质量与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核心,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生命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与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两者均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学科生命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探索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突出,包含广泛而深刻的生命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语文学科在文学熏陶、文化传承、道德修养、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人类的生命存在与生命发展的关注。其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学科与人文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种渗透性质的教育方式,通常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以及典型事件的描述,创设贴近生活的案例情境,以丰富学生的生命经历体验,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存在、理解生命意义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目的。
因此,语文教育具有内在的生命元素,应当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因而课堂教学必然成为生命教育在学科中渗透的主战场。
第一,重情感。激活学生“体验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全力体验学习过程,开启智慧学习和乐学探究的潜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
第二,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了解每位同学内心世界的独特性,体会内在感受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精神世界的巨大区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并通过掌握每位同学的特性,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和理解基础知识,多类别的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此,鼓励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差异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更有针对性,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调整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更为宽松、开放、多样、公平平等的对话平台,推崇具有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第三,重自主。“重自主”的主题教育区别于“被动接受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应对庞大的数据信息冲击,教会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并为己所用。也标志着从以家长、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的改变。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支点,通过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再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教育学生驾驭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引导学生形成自醒、自控的能力,从而实现“重自主”的教育目的。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能力,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创造“独立性”生成的机会和环境,配合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
第四,重探究。“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置,通常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损害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化。应当对“教学的过程导向”以及“学习的探究导向”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性”转变,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汲取知识,积极探索问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不断地质疑、调整、适应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以及获取智慧探索的乐趣,将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内化为学生经验学习体统中的组成部分,最终达到锻炼学习主动性、增强探究意识的效果。
第五,重实践。开启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性”。学习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适用于学生课堂中书本的学习,也适用于学生在自然活动、社会实践中各个领域扩张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和不断增长智慧的过程,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形成总体的感知和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洁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时代性U1l江西社会科学,2005(8).
【2]陈尚达.生命关怀视域中的语文知识教学改革探索[『1.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f3).
[3】陈尚达.生命关怀视阂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JJl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4】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卟班主任之友,2000(7).
【5】程会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意识内容缺失问题的研究【D1.东北师范大学,2007.
[6】邓磊.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fD】.西南大学,2011.
[7]杜顺研.论中学语文课程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们.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4]
【8】杜宴林,戈含锋.法律人文主义教育论纲U1.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123.html
文章TAG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