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社会大力呼吁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在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众所周知, 中学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水准教育, 是体现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未来社
在全社会大力呼吁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在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众所周知, 中学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水准教育, 是体现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和未来社会发展潜能的教育系统。同时, 中学教育也更多地体现当今社会进步的现实性, 它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因此, 中学教育应以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 使学生会学习, 会思考为终极目的。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 既要重视他们的共性化特征, 又要重视他们当中的个人差异。为此, 本文拟就“学困生” 的个性差异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如何用目标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改进, 促进其发展, 作一分析探讨。
一、“ 学困生” 的表现
(一)“ 学困生” 的共性表现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对初一年级的观察比较, 其共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方法没有形成或欠佳, 只能盲目地学习;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对知识的认识、思维能力差, 反应慢;学习习惯不好; 知识贮备少, 不会利用各种形式学习;学习能力较差, 新旧知识衔接不好。
(二)“ 学困生” 的个性差异表现笔者通过对初一年级“ 学困生” 的观察了解, 其表现也存在差异。 所谓个性差异, 是指集团中的个人间的单一的或复数的身体心理诸方面的差异。 “ 学困生” 表现差异分为不同的情况。 1.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沉默寡言, 学习思维能力差, 反应慢。 不仅如此, 他们同其他同学的交往比较被动, 连基本的生活交往也困难。 2.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爱说爱动, 学习习惯不好, 注意力不集中, 且受外界干扰大, 自控能力差。所有这些表现, 既表明“ 学困生”有共同特征, 又存在个性差异。要进行素质教育, 必须认真分析个性差异的表现, 探讨其表现后面的原因。
二、“ 学困生” 表现原因的分析
那么,“ 学困生” 的表现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心理原因初一年级是小学进入初中的过渡时期, 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有很大变化。 从生理学角度说,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 即青春发育期。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也处于高潮时期, 脑重量和容积已接近成人水平, 大脑皮层上的沟回所形成的功能分区已经完善。 神经细胞的功能已开始复杂化。研究表明, 该时期的青少年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 所以他们的情绪易激动。由于机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激素的产生, 对脑垂体的正常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导致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交替时的不稳定性。
(二)教育原因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给学生的, 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地掌握它们。”“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认识真理。”“ 往往太容易甘愿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 ……已经驯服到有损于真正的教育。 由于这种可悲的习惯, 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渴求, 学习变成一种负担, 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最激昂澎湃的时期, 是青春生长勃发的时期, 此时的人, 最好感动, 最易接受新事物, 最无顾忌且又能辨明是非, 最求知识且又可甄别真假;此时期的人, 最爱偶像, 最易形成偏见;最要求表现且又机遇难求; 最感情用事且又克制多端。 青春让人饱满情意, 也让人抑制它的宣泄;青春让人充盈心智, 也让人无奈它的幼稚。 对如此复杂的中学生, 最简单的管理办法, 就是使他们在行为上有统一的标准, 划一一切做人的标准;最简单的教学方法, 就是使他们在学习上有统一的方法, 划一一切做事的原则。“ 学困生” 由于心理原因形成的滞后更加严重, 导致教学投入与教学效果相背离。
三、改变教学思想,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 学困生”原因的分析, 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调整“ 学困生” 心理, 增强学习的信心提供了依据。
(一)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教育心理学, 认真分析 “ 学困生” 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对于“ 学困生” , 我们首先在思想上不歧视。 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 认真分析“学困生” 形成的原因,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到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成长、自立自强, 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从教育观念上说, 我们现在更提倡提高每个未来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如今的健康观念应该是身心健康, 会学习会思考, 能适应各种环境, 承受性强等各种因素的复合。 因此给每个学生以全面发展的机会, 对于“ 学困生”来说更为重要。
(二)教学中运用目标异步教学理论, 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目标教学又称掌握学习, 由布鲁姆提倡。 他说: “ 无论怎样的学生如果你给他充足的时间与适宜的帮助, 他就可以掌握所学的全部内容。”据此, 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形成评价、指导计划及深化学习等方面, 都有些特殊的要求。
综上所述, 初一年级“学困生” 的表现与其所处的人生阶段生理特征有关, 同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方法有关。 要调整好初一年级“ 学困生”的心理素质, 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借助当今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成为 21 世纪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 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7 .
[ 3] 张世臣等.心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初一年级“学困生” 原因的分析及改进措施》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高玉相、贾建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