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多元指向的小学语文文本拓展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1-02 14:41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在新课标引导下,文本拓展成为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评价教师功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文本拓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背景补充型拓展,即补充与课文人物、事件相关联的

  在新课标引导下,文本拓展成为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评价教师功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文本拓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背景补充型拓展,即补充与课文人物、事件相关联的背景式文本材料,通过阅读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深入感悟文本内涵作好铺垫。二是主题叠加型拓展,即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础上,拓展与之相关联的同类型文本,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深化对主题的认识。以上拓展资源的引入,让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学生的阅读范畴得到扩展,为阅读教学融入更多内容。

小学语文文本

  一、指向阅读的文本拓展

  阅读活动的核心应该为理解,但它并不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指向阅读的文本拓展,是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根本取向,在学习课文、习得有效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感受阅读的快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很多老师都会拓展书中的其他故事,如《苏七块》《泥人张》等。教师进行拓展的目的是通过多篇故事的阅读,进一步感受书中的奇人之 “奇”,情节之“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肯定是好事,但是拓展不能仅仅只是阅读内容的增加,而应该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习《刷子李》一课,从“俗世奇人”的“奇”入手,引导学生采用批注阅读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感悟人物之“奇”;再通过勾画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曲线图,体会情节之“妙”。批注阅读是从细节入手品形象,心理曲线是从整体着眼看结构,在此基础上,拓展《苏七块》《泥人张》两篇文章,依然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阅读,随后引导学生进入“求同比异”这种方法的应用中,对人物、情节进行对比,甚至可以将课文语言与原文语言进行对比,感受原作中浓郁的天津风味,了解比较阅读的实际作用。此后让学生通读《俗世奇人》这部作品,使用所学会的阅读技巧进行延伸阅读。指向阅读的文本拓展的核心价值并不是以了解文章内容为要求,而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了解更适合的阅读方法,让课堂在品读、比读、拓读的过程中步步深入。尤为关键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会并使用这种方式,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二、指向表达的文本拓展

  阅读可以视为吸纳的过程,而写作则是一种倾吐。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即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指向表达的文本拓展关注的是对语言文字应用形式的点滴累积,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应用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口语表述及在书面表达方面拥有更为出色的能力。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鸟语》一课为例,课后有一个练习题:观察一种你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四年级的学生能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写外形,但是叫声可以怎么写?情感怎样表达?这是需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教师除了课文教学外,还拓展了另外两篇经典文章。一篇是文学家林语堂的散文《记鸟语》,另一篇是加拿大作家西顿写的《老银斑》。在阅读这几篇文章之后,学生能了解其表达方式的差异:《鸟语》这篇文章中所写的鸟语如同诗句一般,“布谷布谷,种田织布,布谷布谷,勤劳刻苦”,不仅句式工整,而且富有节奏;《记鸟语》这篇文章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给人以乐曲的美感, “时哉!时哉!时哉!臊!臊!害臊!SO,MI,RE,DO- SO, SO,MI,RE,DO(静默半分钟)……啾!”可以看到其文字富有跳跃性、生动可感;《老银斑》中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神奇的鸟语,也可以用感人的故事来进行表述——“在半英里之外,我就听到他那心满意足的叫声了,好像我们所说的‘一路顺风,继续前进。’他那殿后的副官也这么重复着……”。不论所采用哪一种方式,其核心都在于作者投入的倾听、细致的观察、合理的猜想,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鸟儿的关注,对鸟儿的喜爱。

  三、指向思维的文本拓展

  郅庭瑾教授在《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中写道:“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指向思维的文本拓展,以发展思维能力为根本取向,让学生在文本拓展这一环节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条理性、严密性,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对这样的名家名篇,教师都会拓展作者的生平资料,让学生预习时阅读。这种典型的背景补充型拓展,其教学指向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那么,对背景补充型拓展材料,是否可以不止于课前预习?不止于了解背景呢?是否能在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

  在品读季老笔下满院的花团锦簇后,学生质疑: “这么多的花,为什么季羡林先生却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往往指向夹竹桃有怎样的特点与品质上,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单一角度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由“品花”到“识人”,再到“花与人”,多角度地思考呢?课堂上 ,教师拓展了一份介绍季羡林的资料,这份材料精选了季老生平的几件典型事例:年轻时艰难求学,文革时坚持写作,面对荣誉三辞桂冠等。

  四、指向文化的文本拓展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指向文化的文本拓展,旨在补充拓展经典诗文、名家名篇,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体悟、涵泳,感受经典的魅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积淀。最常见的拓展形式是经典古诗的拓展。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感受贾岛对“推”与“敲”的字斟句酌后,出示贾岛的另外两首诗《题诗后》《剑客》,学生诵读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体会贾岛这位“苦吟诗人”为诗洒尽心血的同时,也感受到五律诗语言的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

  指向文化的文本拓展,尤其要关注难易程度是否适合,避免以深解浅,要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点燃他们亲近经典的热情。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学生提出疑问:“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为何没有一棒打死白骨精,而是要三打?”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人物与情节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古典小说“一波三折,反复叙事”的特色。由此,拓展阅读带有“三”的中国古典故事:《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三气周公瑾》《三打祝家庄》……进一步感受这个“三”貌似重复,却层层深入,各有精彩。

  五、指向审美的文本拓展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著作都不会缺少音韵美、结构美及意蕴美,能带给读者别样的审美体验。指向审美的文本拓展,就是要激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美,并能够感受和真正欣赏到这些,以此为追求,让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拥有高雅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作者以质朴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这样的美文如何进行拓展?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引出问题:北京城南的哪些景物、哪些人物重临于作者心头?借助著名画家关维兴先生绘制的《城南旧事》插画,引出小说中相应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看图读文,了解章节的主要内容,感受文字与图画的美,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阅读旅程,美美地、缓缓地、充满期待地去阅读整本书。课堂最后,播放音乐家林海创作的钢琴组曲 《城南旧事》,并出示林海音听到这段钢琴曲后创作的小诗 《静静地听》: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儿摇曳,柳絮飞扬,吹到我脸上……优美的文字,悠扬的旋律让学生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多元指向的小学语文文本拓展策略》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毛 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504.html

文章TAG标签:小学语文论文

声明:《多元指向的小学语文文本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