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表现为:教学内容较具主观性,课堂教学中重文化、轻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未能做到有机契合。厘清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解决上述困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表现为:教学内容较具主观性,课堂教学中重文化、轻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未能做到有机契合。厘清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关键,它要求回归“语文”训练本身,狠抓语文基础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也由此奠定。
关键词:大学语文;困境;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大学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1904 年)就有的一门课,其前身为大学国文[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院系调整遭到取消,直至 1979年,在匡亚明、苏步青等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才逐渐在高校重开,并很快成为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发展至今,不仅有许多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充分解决,而且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还产生大量新的问题,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较具主观性。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直接关乎着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生源的知识结构、专业基础以及人文课程开设数量、课时安排等层面各不相同,因此,并无一套既具权威性又通行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编教材,或者随意变换征订自认为好的教材;另一方面,各高校基本上很少安排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师,皆由中文系教师来担任,因此,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是偏重文学作品还是写作、口语训练,或者二者兼顾,如何兼顾,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情况以及学校要求来进行选择。从长远来看,这种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主观性尽管有一定的现实因素作为理由,但它很可能导致大学语文走向文学课、文化课乃至政治课等,当各式各样的“大学语文”粉墨登场,“大学语文”真正的面目倒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其次,课堂教学中“重文化”“轻知识”倾向越演越烈。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竞争资源,从政府到民间自觉唱响学习传统文化、品读文学经典的赞歌,大学语文课程也随之被纳入各高校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大潮中。这种社会氛围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其实是一件好事,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让大学语文有别于中学语文,完全将大学语文课堂变成文学经典品读课,例如,有论者就提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应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3],甚至还有论者倡导抛弃“语文”的概念,将大学语文课转换为人文思想课[4]。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认为大学语文不能像中学语文那样讲解语文知识、开展技能训练,否则就是不符合高等语文教育“身份”的做法,是在为中学语文补课”。这种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学语文应当体现大学的层次和高度,应该在更高层级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语文就应该忽略或回避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5]。事实上,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其逻辑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等仍然需要通过语文训练来提升,这种一味强调文化教育、“轻知识化”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们对于经典一知半解,甚至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这些文学经典也无法在精神上和心灵深处真正对学生造成触动,况且,这里面还存在着教师自身文学修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的问题,所以,一旦结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随之终止。
最后,教学手段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并未能做到有机契合。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捷,对于教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查阅到海量信息,还可以找到大量的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视频,而各高校利用互联网所开设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全新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实实在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诟病。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利用网络课堂尽管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主地学习知识,但深层次的吸收与消化并不可能即时就得以完成,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通过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与转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授课与现代的网络课堂并未能做到有机契合,多数情况下,许多教师要么完全依赖于学生在网络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要么仍然以讲授为主,偶尔点缀式地嵌入一点网络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无真正裨益。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师而言,如何高效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联结,是当下值得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重新认识
大学语文所面临的上述困境,除了众多现实的原因,最根本的应该是与大学语文长久以来的课程定位不明确有着密切联系。毋庸讳言,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争议一直是高等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代表性的观点有工具论、审美论、人文论、文化论等。工具论论者立足学生对“母语”的掌握,侧重应用能力,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理应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审美论者则坚持大学语文教学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因为“对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来说,所反映的是作家真实的情感与价值理念,展现人性、人权、人生以及人道,体现的是对于自然生态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与人生哲理,有利于提高洞察力及理解力”[6]。人文论是在审美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强调大学语文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诚如蒋承勇所言:大学语文 “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不能再重复中学语文的知识性与工具性诉求,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性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上面来,承担起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7]。为此,人文论者提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8]。文化论持有者则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强调 “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9]。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路径
明确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我们来谈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路径也相应有了基础。结合笔者的教学反思以及相关研究发现,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思想层面应大力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随着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学校管理层面除了从思想层面加强全校师生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格的重要性之外,还应该在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写、课时安排、教师配置、课程考核等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高标准、严要求,从而为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巩固加强自我文化修养,这是上好大学语文课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常常将自身教学经验或困惑转换为理论思考,积极参与大学语文学科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的探讨,为大学语文构建学科发展平台,打造专业化、学者化的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二)协同教学,构建有效、高质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基于大学语文的公共课性质,传统上是一个任课教师担任一个或多个教学班级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这种一个教师一门课的好处在于教师容易与学生熟悉与亲近,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由于课时有限(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学期,课时为 36 课时),并且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内涵相对固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完全可能会因人而异。为此,国内有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上面早已呼吁协同教学模式,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单元,由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老师组成团队进行授课[12]。这种协同教学模式最早可追溯到 1931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新文艺试作”课程,指导教员就分为四组,分别为:散文(胡适、周作人、俞平伯),诗歌(徐志摩、孙大雨),小说(冯文炳),戏剧(余上沅)[13]。然而,在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模式的协同教学不太可能获得推广,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众所周知的基础课班级众多,教师协同教学不仅变相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且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不过,在翻转课堂、慕课等已经成为高校课堂建设的新的发展趋势下,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在进行上述线上课堂建设过程中,则可以考虑协同教学模式,充分整合教师资源,将线上教学(一个或多个教师)与线下教学(一个教师)进行有效组合。换言之,从任课教师当中选择一些教学效果较好或者某一领域(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造诣较深的教师进行某一专章或专题的线上课程录制,而其余的课程仍然由带班教师来完成,这种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教学,既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减轻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多名教师的互动,有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四、结语
在创新发展成为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及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动力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恰好是这一改革的直接目标。大学语文课程认清困境,找准课程定位,深化教学改革既顺应了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又承接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 考 文 献]
[1]叶雨婷.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N]. 中国青年报,2018-02-01.
[2]韩建立.回眸 20 世纪上半叶的大学语文教育[N].中华读书报,2018-05-02.
创新发展背景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相关推荐分组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