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为迎合家长的心理,普遍存在着幼教 小学化的倾向,有些幼儿园开设了各种特长班,如识字班、英语 班、数学班等,说是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然而,超前教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为迎合家长的心理,普遍存在着幼教 小学化的倾向,有些幼儿园开设了各种特长班,如识字班、英语 班、数学班等,说是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然而,超前教育未必 会“种瓜得瓜”,幼儿阶段提前实施小学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揠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幼 儿教育规律,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育以活动 为主,而幼儿活动要以有序为主。幼儿教育要实施 “无为而教”,要 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发展。
一、“无为而教”的含义
“无为而教”意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由老 子提出来的。在道家认为,一个人的处事为人,修心炼性,都应顺 应自然,无为而治,避免妄为。人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 自己的主观意愿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往往是揠苗 助长,自食恶果。我们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也应该采取无为之道 来进行幼儿教育,顺应教育规律,才能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无为而教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 而教的“无为”是不擅自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背道而为。相反,对 于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事,顺应教育规律的事,必须有为。只是所 为都是顺应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完全是一种自然之 为,而非人为。故这些行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 秩序,且对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二、“无为而教”的几种表现形式
“无为而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绝不相同的表 现形式。
(1)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无为”管 理艺术》一书中有一个事例:某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儿子 下土坑里去玩儿,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 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 法,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还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 “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爬坑,孩子感 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这里的教育者是父亲,他 意在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战胜困难的意志。当然前提是孩子通 过努力能做到。结果是令人满意,教育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 者的教育意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这正是家长的“无为” 创造了孩子的“有为”,比空洞的说教有效且高超得多了。这是“无 为”教育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 种经历,让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摸索中进行自我教 育,得到感知,完成精神的升华。
(2)教育者的教育意识寓于活动让孩子自己感悟。古罗马诗 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的观点,目 前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最为普遍。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单纯地将寓 教于乐,寓教于趣理解为寓教于玩要、嬉戏。而要通过操纵教学中 的认知因素来引发幼儿怀着兴趣—— —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一是 要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要把 “外部强制性”需要转化为幼儿内在 需求,教师要能够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精心讲授教学内 容,使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组织成完全符合幼儿求知需要的东 西,使幼儿产生新颖感,获得全新的知识,从而产生满足的情绪 体验。二是要满足幼儿创造的需要。3周岁~6周岁的孩子,正 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朦胧期,就好象一块朴玉,需要我们去进行 雕刻、琢磨。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其参与 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是培育幼儿全面素 质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 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孩子看看、听听、 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其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 意识的过程,通过长时期的诱导、培养,将他们的各种潜能、创 新的意识很好地开发出来。三是要满足孩子成功的需要。苏霍 姆林斯基说得好: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 量。”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幼儿教育尤其要提倡欢乐教育。在此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 幼儿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要适度地引进竞 争机制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幼儿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满足好胜的心理,赢得快乐的情绪。
(3)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运用激励机制让幼儿感动。常用的 激励机制有表扬、鼓励、奖励、让其表现和展示能力等,使幼儿 的潜能得以开发,自立、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得到张扬,并在 集体中学会合作、谦让、理解与互助,在教育中使之得到促进与 发展。另外,作为教育者,要慎用批评,严禁讥讽和挖苦,不能以 幼儿听话程度、幼儿对学习的掌握情况单一地来评定幼儿的优 劣,要巧妙地将批评转变成善意的暗示或正向的激励,这是激 活幼儿发展内趋力的行之有效手段。
“无为而教”,旨在让孩子变“无为”为“有为”,通过我们的 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感知、感悟、感动、感化,启发幼儿进 行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深 藏在孩子们身上的潜在才能开发出来,实现“无中生有”这个质 的飞跃,那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幼儿教育要 “无为而教”》来源:《才 智》,作者:夏永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