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以其价值内涵、发掘传承、强化引导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文化和制度研究为主,而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研究
从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以其价值内涵、发掘传承、强化引导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文化和制度研究为主,而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心理健康与工匠精神培养之间的联系和意义,从心理教育角度另辟蹊径,希望能够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内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意义
1.构建完善的工匠精神培养制度体系。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思想意识上有明确的认知,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引导为手段,从思想层面激发和内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心理教育也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一部分。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结合高职学生特有的心理认知、价值取向、行为特点等要素,围绕工匠精神制订完善的德育教育规划,突出“专注、传承、精益、创新、匠心”五大培养要素,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框架,以此推动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发展。2.提升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要注重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科学性,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的塑造和培养,通过心理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引领高职学生有更积极的精神追求,丰富内心世界,注入情感引导,让学生更生动、更具体地感知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感染力,净化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在行为意识上有所提升,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在工匠技艺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3.提高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普遍对工匠精神缺乏正确、深入、理性的认知,这就需要在心理教育中注重引导和重塑,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动因等塑造学生的工匠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将其升华为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内化作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职业精神,以此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1.注重意识引导,培育工匠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新媒体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普及,在高效的信息传播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官微和官博,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工匠精神,吸引学生关注。要结合学生专业和新媒体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工匠精神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运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建立“对话顶级工匠”空间,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工匠技艺,理解其中的工匠精神,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2.强化态度引导,强化敬业守信意识。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要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职业道德培养等多重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追求。而心理教育则是引领学生心理认知的主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身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的心理认知,以此激发学生的职业神圣感,消除学生的消极自卑心理。二是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成功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学校组织开展“校友激励”活动,就是通过已经成功就业或创业的校友的事迹,激励学生的职业发展精神,通过校友经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所涵盖的职业态度、技能要求、发展理念、职业规范、职业情怀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欲。三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为主导,邀请社会上的技艺专家、工匠大师来到学校为学生演讲或开展座谈,通过“中华工匠”的亲身讲解、示范、互动,让学生走近工匠、走近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激励和启发作用,提高学生的工匠认同感,以此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心理层面的内化作用。3.运用认知引导,筑梦工匠精神。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将工匠精神的认知渗透在教育内容中,这样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消除学生对“职业教育”固有的消极认识,转变自身心理认知,在强化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增加“工匠精神实践”内容,使之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相互融合,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传统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向工匠精神靠拢,并以此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在心理教育课程建设中,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拓展校本课程内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教育模块,通过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最终实现“匠心筑梦”的教育目标。在系统化的教育模式下,能够形成更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从而提高心理教育动力和活力。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心理教育中,教师要设计多元化主题,从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价值导向、消极心理、就业心理等多个层面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教师要增加案例和故事讲解,这样才能更生动地展示工匠精神内涵,让学生多角度、深入、灵活地理解当代工匠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完善发展的原动力。4.善用情感引导,激发工匠情怀。情感引导是高职心理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手段,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情感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情感引导首先需要环境支持,通过环境的“共情”作用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激励学生的工匠情怀,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育人的互动性。譬如在学生寝室楼道、教学楼走廊张贴“当代工匠风采”“大工匠事迹”等画报,营造出覆盖高职校园的工匠精神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在情感引导中注重平辈激励作用,学校可以以月为单位,每月挑选专业技术突出的学生组成“技能展示团队”,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典型,培养技能带头人,传授自己专业学习的经验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通过近距离的情感激励引导,激发学生的工匠情怀,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性。5.结合意志品质引导,理论实践融合。通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真正落实到实践中,通过特色鲜明的实训活动鼓励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训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关注专业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鼓励学生追求完美,将操作或产品做到极致,切实认识精益求精对匠人的重要性。在执着专注精神的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把好“严”字关,强化学生遵规守纪、照章办事的自觉性,在实训中动手操作,树立服务意识,培养学生专注、执着的岗位作风。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进取精神的培养,根据不同行业的执行标准鼓励学生从优秀升华到卓越,强化学生的“更好”意识,磨炼学生意志,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做事上,都要有敢于奉献、敬业乐业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融合。6.融入人生观引导,承担工匠使命。高职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实践效果。因此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人生观的引导,让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未来发展、专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从心理层面渗透正确人生观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在网络社会,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从人生观构建教育中体现工匠精神,教育学生不虚荣、不拜金、不阿谀,坚持原则,恪守职业操守,真正承担起工匠使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中,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自我意识、职业道德、心理认同等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注重外部教育引导和学生内在心理认知的完善,以此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展观和道德观,紧扣高职育人需求,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着力为社会输送更多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
[2]刘宝民.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J].成才之路,2016,(24).
[3]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职教通讯,2016,(14).
[4]覃兵,杨桓,李沙沙.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9,(01).
[5]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
《心理健康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的应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作者:张朝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