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随着新媒体下影视音乐作品量的逐渐增加,影视行业的发展对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促使高校开始注重音乐素养类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设置
摘要:随着新媒体下影视音乐作品量的逐渐增加,影视行业的发展对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促使高校开始注重音乐素养类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设置,以培养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影视人才为当前的培养目标。本文分析了高校影视教育体系中的音乐素养课程的开设现状,同时对音乐素养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策略;音乐素养;影视教育
一、影视从业者具备的音乐素养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视专业的教育体系课程不仅仅局限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随着的移动媒体快速发展,影视行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要求发生了重要的改变。高校影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音乐素养、媒介素养、影视剪辑技能等多学科背景的“全媒型”影视制作人才。
(一)音乐通识素养
作为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掌握各影视题材的配乐知识。音乐编辑者能够准确理解音乐素材,把握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根据影视作品主题配置不同类型影视音乐,如电影、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等,其视听艺术形式都需要不同的配乐技巧。以电影行业为例,电影本身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性;自好莱坞类型电影诞生以来,诸多电影类型中大量运用影视配乐来渲染气氛,表达人物情感。音乐在电影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以音乐片、歌舞片等类型在音画结合上对影视创作者的音乐素养要求更高。专题片作品配乐需要选择主题色彩鲜明的音乐素材,国家与民族意识较强的专题片,音乐编辑需要掌握各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加强作品的主题代入感。人物传记类纪录片需要选择情感真挚的旋律,运用音乐来渲染故事发展与营造气氛,阐释深刻的电视主题。音乐类综艺节目,需要音乐编辑掌握音乐录音、音乐扩声、音响工程、音乐编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音乐表演者和节目导演共同设计和策划音乐节目的流程、风格、定位等。音乐电视的剪辑师需要具备更专业的音乐知识背景和制作能力。能够对歌曲进行专业解读,设计符合歌手音色、风格、编曲的镜头画面;能够准确的捕捉歌曲的节奏、结构、和声、配器,恰当的剪辑点编辑镜头画面;能够运用音乐蒙太奇、音画配置方式等技巧完成音乐电视的创作。从不同影视题材的配乐来看,音乐编辑需要全面的熟悉不同音乐风格和类型音乐作品,根据不同的影视作品类型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国内外的影视制作机构对音乐类型的划分趋向精准,可供创作者剪辑和配乐所选择的音乐类型越来越专业化。仅对流行音乐就划分为:粤语流行乐、欧美流行乐、国语流行乐、怀旧和经典等。中国音乐文化需要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西方音乐文化需要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电子音乐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
(二)音乐编辑素养
影视从业人员,尤其影视后期剪辑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音乐编辑的基本技能与素质,还要具备有效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以电影行业为例,音乐制作和剪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电影制作之前,电影剪辑师需协助制片人、导演、音乐总监和作曲家来策划和设计音乐的制作方案。实施音乐制作方案前,音乐剪辑师不仅要熟悉各类音乐风格,掌握音频编辑与制作技术,能够针对电影拍摄内容来创建原始配乐素材库,还要协助作曲家根据音画配置的方式将音乐、音效、人物对白分类整理。在电影拍摄制作过程中,音乐编辑师要及时的记录下每一条配乐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包括配乐的作用与要求,配乐的长度,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方式,音乐、音效与对白的声音比例等。电影混音制作结束之后,音乐编辑师还要罗列并提交一份配乐列表,提交给相应的音乐版权机构,进行审查。除了剪辑技术之外,音乐剪辑师还需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音乐编辑师针对拍摄现场临时建立的音轨、后期剪辑的方案与导演、制作人和音乐总监进行沟通,及时得到有效意见反馈。
(三)音乐媒介与版权素养
音乐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够正确理解、合理地使用音乐传播资源,具备健康的音乐批判能力,了解音乐版权知识,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鉴赏音乐,丰富娱乐生活。随着5G时代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优势在于其便捷性、互动性与即时性,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上的音乐平台获取大量的音乐信息,已成为人们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端口。音乐移动平台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音乐需求,对曲库音乐进行分类整理,定期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音乐作品。音乐媒介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影视创作者接受和积累音乐素材的方式越来越丰富,音乐的下载和传播也越来便捷,与此同时音乐版权问题也随之产生。在传统影视作品的配乐上,由于资金和创作时间的限制,许多作品选择非原创音乐配乐,未经过音乐创作者的授权,影视作品的需求方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非法下载、编辑和使用他人原创音乐,严重的损害了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作为影视创作和传播者,影视行业从业者需要了解和熟悉一定的音乐版权保护知识,才能在影视作品剪辑和配乐上编选合适的音乐作品。提高影视创作者,尤其是音乐编辑师的音乐版权保护意识,有助于加强对我国原创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维护音乐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促进我国影视音乐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音乐素养课程设置现状
(一)音乐素养课程的横向设置
影视类教育体系内课程设置主要依托于媒体融合的背景,可将影视类课程建设横向划分为传统媒体课程、新媒体课程和融合媒体课程三大板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上既相互衔接又有一定的区别。传统媒体课程已建设影视广告设计、电视栏目策划、摄像摄影、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包装、数字调色、影视广播创作等,主要激发学习兴趣、掌握专业知识基础、培养综合设计能力。新媒体课程已建设新媒体概论、网页制作、数字出版设计、APP制作实训、微信公众号制作、小程序设计等课程,以了解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新理论。融媒体课程模块已建设全息技术体验、多屏内容剪辑、VR、AR影视摄影、航拍实训、裸眼3D等课程,可拓展学生创作领域。据以上课程教学内容的统计笔者发现,教师在授课中多多少少会涉及到声音编辑和制作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也会学习和应用到一些专业声音编辑处理软件与设备。以VR、AR影视创作为例,学生在创作VR项目时,为了能够使用户更容易融入项目的虚拟环境,创作者在增加了大量的音效,增强虚拟环境的现实代入感。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网页和APP的兴趣,创作者也会添加网页背景音乐、交互性音效等。因此音乐素养课程在横向设置上不能仅局限在传统影视作品的传播形式上,也要兼顾基于移动网络的新媒体视频传播形式。
(二)音乐素养课程的纵向设置
新媒体时代下,音乐素养教育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大众传播中音乐资源,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批判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具备能够运用音乐素材来完成影视创作的专业人才。高校影视教育纵向划分为素质教育、相近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音乐素养教育也应明确其不同的要求。在高校影视教育体系中,音乐素质教育是一种入门性教育,重视音乐审美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将新媒体时代下所需的媒介素养纳入其中,具体表现为对音乐媒介认知与音乐文化批评能力的培养。普通高校影视音乐素质课程的设置一方面着眼于提高学生音乐修养、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影视音乐的思想教育功能,主流影视音乐能够向大学生传播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对大学生发挥引导、示范、熏陶的功能,而对音乐所发挥的媒介功能重视不足。相近教育体系注重对影视音乐美学、影视音乐赏析、影视音乐信息甄别、影视音乐批评等角度的倾斜与偏重,培养具备影视音乐知识、影视音乐技术、影视音乐创作等素养的专业人才。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影视相近专业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参与到音乐接受和创作的程度更高,有时甚至成为其传播的活跃分子和主体。但相较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部分相关院校的课程设置缺失了对影视音乐素养类课程的建设。目前我国面对社会需求,以媒体艺术类院校为代表的高教机构正不断尝试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效果却不甚显著,音乐素养教育也面临多重困惑,对影视相关专业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需求尤为迫切。专业教育体系注重与影视与音乐的跨学科应用与研究。影视专业教育中的音乐素质培养具体体现在实践创作中,学生不仅仅能够正确理解音乐风格、音乐类型、乐器的基本知识,专业影视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素材的运用能力,如不用风格的电影配乐、使用合适的音画配置方式、音乐素材的剪辑与合成。
(三)“影视音乐”的课程设置
“影视音乐”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音乐和传媒类院校。音乐院校的“影视音乐”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音乐专业学生,已学习了音乐作曲理论、曲式、和声、音乐录音、电子音乐制作等课程。“影视音乐”课程内容倾向于从音乐创作的角度上补充一定的镜头语言知识,加强学生原创音乐的创作实践。但传统的“影视音乐”并不适用于非音乐知识背景的传媒类学生。因此开设“影视音乐”成为传媒通识音乐素养课程成为影视教育体系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例,该专业是教育部2012本科目录公布当中的特设专业,注重应用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作能力,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影视音乐”是影视摄影与制作开设的限选课程,开设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熟悉电影、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流程及工艺,具备相关的音乐素养知识,掌握影视作品的音乐制作技巧等。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视听语言基础理论”、“中西方音乐风格、类型、流派介绍”、“电影音乐的配乐方法”与“电视节目声音设计”、“影视广告与MTV的音乐制作方法”等知识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组教师感觉到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由于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欠缺及日常创作实践中缺乏音乐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影视作品的配乐水平参差不齐。作为影视专业的选修课程,在完成教学大纲对影视音乐编辑理论知识的系统教学的之外,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积累,在实践创作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声音素材的剪辑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三、开设音乐素养课程的建议
(一)注重音乐素质教育,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随着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创新性的跨学科的教学理念不断出现,影视教育和音乐教学工作者都将面临推翻传统的教学方式,打开思路,开拓适用于跨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影视专业的院校中开设专业音乐素质课的占比较少,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将音乐素养课程设置为影视专业课甚至作为核心课程出现,根据学生的教学情况分专业、分年级的安排教学,适当增加教学时长,完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艺术审美力和鉴赏力的培养目标。
(二)因需施教,编写校本教材
目前影视专业所使用的音乐基础教材隶属于公共素质教育的范畴,就影视专业的来说,根据学生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定位,组织编写合适的音乐素质教材成为必要。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为例,音乐基础课程内容包括音乐影视赏析和音乐乐器使用等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音乐类型,不同的音乐文化,将音乐配乐素材合理的运用到MV和电影配乐的创作中去,同时他们还要掌握音乐在影视创作中的情感作用与音画配置的基本方法。
(三)改革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推进教学改革,避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影视创作中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感受力。通过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如讲座、论坛等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影视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在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主动参加授课,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做到寓教于乐。
(四)“产学研”结合,从实践创作中培养音乐素养
目前,高等院校的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向社会服务延伸。高等教育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大部分影视类学生来讲,他们职业发展方式是面向影视相关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产学研一条龙服务,学校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产业孵化机构,如“MV工作室”、“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影视录音工作室”等创作平台,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行业发展,学习新应用、新技术,多接触艺术水平高、具有思想内涵的影视创作,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家璇.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刘晓飞.对“影视音乐编辑"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探索——以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实践为例[J].音乐传播,2017,(03).
[3]宋红岩.媒介融合时代下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电影评介,2012,(13).
[4]朱毅峰.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
[5]李小莹.新媒体环境中音乐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J].音乐传播,2017,(01).
《“互联网+”时代下影视教育体系中音乐素养的教育策略》来源:《黄河之声》,作者:张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