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乐作为小学重要的学科,通过音乐学科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旋律还是音调,都会给
音乐作为小学重要的学科,通过音乐学科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旋律还是音调,都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学生体验到美的愉悦。所以可以说,欣赏音乐正是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教育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是人类天性的渴望,音乐与教育交织在一起,产生于古代的劳动生活之中,慢慢被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一、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1年颁布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当前文件的颁布及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标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传承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当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亦应当将该目标作为自身开展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在进行基础音乐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完善现阶段教学体系等方式,培养学生自身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音乐的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通过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独特美感,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日常成长环境中使自身的身心得到正向的发展。如今将近十年的时间过去,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意识的提高,音乐等艺术教育也在小学教育阶段得到了发展,但是若要以上述《标准》来检验,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还是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首先,学校以及教师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理念依然较为薄弱,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中发现,部分教师还是只注重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说明教师还是受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的确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了艺术体验和审美教育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都以学校的升学率作为代表其自身教学水平与办学水平的金标准,进而造成了小学音乐学科在部分小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相对比较轻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亦会出现一定的轻视现象,最终造成小学生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缺乏对音乐的学习驱动力。其次,由于学校对文化课程的过度关注,忽视了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成果。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学校将所有的招聘重心都放在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引进工作上,进而使一些小学比较缺乏具备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学人员。在此背景下,由于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由于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加上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校的基础音乐教学设备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亦制约了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中小学完全按照国家的规定将教师用、学生用以及音乐专有教师所需要的器材与设备全部配齐是比较少的。很多学校都没有建设专业的音乐教室,课堂上也只是出现一些单一的乐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美的环境,提升审美教育艺术氛围
音乐是一门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课程,而艺术的“美”和“难”都在于他的抽象性,艺术的抽象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联想和体悟,一个音节、一段旋律,不同的人都能从一丝丝情感的表达之中得到不同的感动,当然也是“难”的,想要体会就要首先学会理解,就如体会一段音乐,当你同音乐处于同样的频率、同样的氛围也就更能理解其中的感情,跨越时间与空间和作者产生共鸣。这一点对于小学的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于情感和审美的更深层次理解是需要铺垫和引导的,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上也应该注意氛围的烘托和带动,可以利用音乐以外的形式,比如讲到海洋的时候可以播放视频,请学生来描述海边的感觉等,讲到春天,可以让学生回答关于春天的特点、词汇或者诗歌。例如,在进行《童心是小鸟》这首曲目的教学时,教师的主要目的不是首先教会学生唱这首歌或是讲解里面的乐理知识,而是让学生可以听懂这首歌好在哪里,能够体会这首歌曲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这一首歌曲的主体,可以配合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回答他们心目中春天的样子,他们对于世界的想象,以及生活中或者幼年时期的一些趣事,通过一些讨论的方式,将课堂的框架构建起来。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展开思考的时候,课堂气氛也会被烘托起来,教师可以在板书上记下关键词,在之后进行梳理总结,在这一步之后让学生带着对春天、对童年、对愉快时光的感受去听《童心是小鸟》的音乐,让学生置身音乐之中,再一次感受童年的景象,而这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属于自己那一份的体会,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是随着音乐的思想情感而来的。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整堂课与“童心”有这更深的联系。当然,在这之后教师也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拓展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回忆与童年有关的诗歌,通过该模式的实施,使审美教育与诗歌文化完美结合,为学生深刻领悟诗歌主旨提供了保障,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意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总而言之,通过当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合乐理知识挖掘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前文说过,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更偏向于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审美感受,这样不利于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就像要读文章就要先学字词一样,氛围与情绪只是去听懂一段音乐的第一步,而对乐理知识的掌握则是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解读音乐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解读音乐的创作背景,分析曲目中的旋律、节奏、声音和角色挖掘音乐本身的情感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挖掘美、享受美,让学生在情感的融入和理智分析的基础上去体悟音乐、思考音乐。比如,在让学生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讲故事,向学生介绍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介绍阿炳的生平事迹和遭遇,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基调去聆听曲子的旋律以及旋律的变化,初次听完之后让学生对这首曲目的感情氛围有一定体会,那么在这之后,教师可以更加细致地去分析曲目中的每一个篇章和段落。乐理基础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些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鼓励。
(三)创新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艺术是没有定式的,那么对于基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也不应该是固定模式的。针对音乐课堂来讲,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创作背景,那么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应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带领学生自己去挖掘,还是教师进行讲解再引导学生体会。对于与情感和生活联系紧密的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来深入感受音乐,提升审美水平。例如,在学习《铁匠波尔卡》这一曲目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对该曲目的节奏进行足够的重视,做好节奏的设计与分析,以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教师要选择好作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慷慨激昂的作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控节奏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体验到蕴藏其中的喜悦。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带着游戏话题更专注认真地去欣赏音乐,随着游戏的要求和引导,感受这段曲目的独特之处。通过实施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作品情感上做到整体上的把握,当然,如果学校具有这种乐器资源,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将用来演奏曲目的锣鼓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既视感,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若是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跟着音乐节奏进行打击,则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印象,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音乐中跳动的节拍,丰富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够便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小学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有基础性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只有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将审美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去感知音乐、感知艺术,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刘荣娜.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24):183
作者:王少俊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相关推荐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的运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