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学习困难生群体的帮扶和转变是高校学风建设中少数关键,同时也是影响学风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其行为
摘要:学习困难生群体的帮扶和转变是高校学风建设中少数关键,同时也是影响学风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其行为成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困生,学习动机,干预
一、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一)求知进取动机
求知进取的动机是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的首要因素,作为一种内部动机,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学困生的求知进取动机较高,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们对自己的目标设定较为准确,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勤奋刻苦、立志成才的决心。只要求知的动机水平高,即使学困生成绩暂时落后,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干预,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个人成就动机
个人成就动机高低反映出大学生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对未来自我的目标刻画,体现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上升期,心智、境界趋于成熟,正在向社会化迈进。学困生这一数值比较低,表明学习现状对学困生自信心的影响。学困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心,影响到其长远规划的设定,造成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较低,无法建立较高的成就目标。
(三)害怕失败的动机
害怕失败的动机说明了进入大学以后,高校的多元化教育结构,使得学生学习、生活焦点分散,不再像高中时期目标单一。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学习投入不足造成肄业或退学现象逐渐增多,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主要压力。同时,由学分制衍生出来的成绩排名、挂科补考重修、奖优评定、毕业问题、将来就业等诸多问题也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困扰。综合以上对学困生求知进取的动机、个人成就动机和害怕失败的动机的分析,虽然他们对学习感兴趣、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以及追求真知,但这种内部动力并没有带来理想的学习效果。
他们有想学习的想法,但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即执行力差,意志力差,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缺乏坚韧性,自我效能感低;他们对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建立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与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上不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困生长期遭遇成绩不好的打击及其他方面的挫折,导致其产生无助的心理。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和行为改善中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研究,致力于人类积极品质的挖掘,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困生学习动机干预方案设计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其中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方面。在进行学困生学习动机干预方案设定中,依据积极情绪和积极个性特征培养作为干预维度,进行方案设定,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高校学困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积极情绪,包括愉悦、幸福感、希望和乐观等,能够增强人的智力、体力以及社会协调性。干预目标设定中,诱导学困生的积极情绪,恢复其的心理能量。研究表明,心理能量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活动质量的高低和潜力。在诱导积极情绪的时候,两种方法效果显著: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因,即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失败后归因为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例如归因为不够努力,而不是归因为能力不够,就会减轻学生失败的消极情绪体验,努力迎接接下来的挑战;而成功后则要引导学生归因为内部、稳定的因素。
二是从学生的喜好着手进行诱导。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要掌握学生的个人喜好,在发现学生因某些事件而出现心理能量不足时,选择学生个体喜欢的活动来影响他,诱导出积极情绪,达到好的效果。此外,还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寻找积极的意义;享受自然的美好,品味学习生活;从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让学生表达感激,感受善意;利用每个学生的优势,引导学生畅想未来。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干预实施
(一)干预原则
干预活动的组织者依托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用积极心态对待每位学困生,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主动发现其闪光点,以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建立积极学习动机,提升个人幸福感。
(二)干预方法
1.谈心谈话法。
针对干预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谈心谈话方式,一对一进行引导。在谈心谈话中采用教练技术进行个体辅导。教练技术要求干预者,站在中立立场,以聆听、提问、放松、暗示、音乐联想、“空椅子”情感体验、自我意识、内省等技巧,探寻、映射被试在面对问题时的真实心态,区分效度性,并判断是否给予直接反馈。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其客观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心态、清晰人生目标、激发潜能,达到激发成就动机的最终目的。
2.跟踪观察法。
对干预对象的日常表现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好行为记录,观察其日常状态轨迹,对干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
3.学生管理手段。
为帮助干预对象的状态巩固和问题纠正,采用学生间的组团帮扶方式,对其学习、生活、思想状态等进行结对帮扶,提升干预对象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干预效果的检验
对于20个学困生样本进行4个月干预(一学期)结束后,提取干预对象学期末智育成绩排名情况作为后测结果进行干预效果检验数值分析。对前测排名和后测排名两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通过前后测排名比对可以看出,20名干预对象,智育成绩平均上升5个位次。在通过对干预对象日常管理教育表现的口头调查,也反映出干预之后在行为约束、纪律管理、思想意识和学习状态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改善。
违纪次数下降,学习态度积极,自信心提升。根据以上结果,可见在学困生学习动机激发和行为改善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技术和理论进行以个体干预为手段的工作模式能够较好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并成绩上的提升。
四、结论
(一)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改善提供了新思路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教育工作者以“赏识”的眼光重新审视学困生,引导他们内审自我,发掘积极品质和潜力,帮助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定位,鼓励其主动获得积极的社会支持资源,树立积极行为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关怀”,多肯定、鼓励,慎批评、指责,经常对学生做纵向分析,鼓励挑战自我。
(二)高校学困生学习动机改善中心理学技能技巧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提高效能在利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技术开展干预和提升工作的过程中,过程化监控和管理是辅助学习动机改善的依据。通过对学困生过程化监督,及时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为干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便干预实施者调整、修正干预方法和手段,已达到成功的干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学困生学习动机改善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理论学习和技能水平的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指执行者,担负着培养、教育合格人才和优秀建设者的。学生工作者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各结构、背景之间有机互补,互相学习,以达到全面掌握,熟练应用的目的。
学生工作者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面向学生群体实践应用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心理、思想教育、政治引导的各种技能和技术,这就需要学生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做到“强大自己、引领他人”。
参考文献:
[1]濮凤燕.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