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新时代增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6-17 17:19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新时代催生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在共享共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使人民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是党坚持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出的时代最强音。高校辅导员的

  【摘要】新时代催生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在共享共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使人民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是党坚持“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出的时代最强音。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获得而产生满足、幸福、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正向心理感受,具有参与性、统一性和差异性特征。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要同时把握住“内向用力”和“外向用力”,辅导员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增强职业信心,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推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获得感,价值意蕴,路径

高校辅导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催生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在民生领域,习近平同志再次提出了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共享共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党坚持“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人民的“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需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教育事业要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在高等教育领域,围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浪潮正在不断推进,其中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改革进程中,国家制定和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时代越是向前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

  高校辅导员作为改革的重要推进者,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是当前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影响着辅导员获得感的生成。新时代通过何种路径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探讨这一话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意蕴。

  一、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内涵及特性

  1.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一词来源于2015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工作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他强调“要拿出一批含金量高的改革方案,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自此“获得感”成为了当下流行语,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共鸣。“获得感”一词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回应了人民的现实需求,表达了民心所向。“获得感”的释义学界没有统一共识,多指获得某种利益后产生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亦能转换成幸福感。

  获得感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得到基础之上,分为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获得,既有看得见的获得,也有看不见的获得,是人民群众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心理感受[1]。某种程度上精神上产生的获得感比物质上产生的获得感意义更重要,更能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高等教育场域中,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对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基于对获得感的阐释,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因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获得而产生满足、幸福、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正向心理感受。

  2.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特性。

  第一,参与性。

  新时代全体人民正戮力同心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进程中不断奋进,改革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民作为改革的参与者,改革发展的红利应由全体人民共享。高校辅导员处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前沿,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在参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守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是时代赋予辅导员的使命。

  履行好职责,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奋斗,在参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增强获得感。辅导员的获得感是以参与到育人工作实践中通过付出劳动为前提,并不是“不劳而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能有“等、靠、要”思想。准确理解“获得感”的内涵,要恰当地把握好“给”与“得”的辩证关系,不能一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有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真正用心付出了艰辛劳动,才能在收获后产生愉悦感[2]。

  第二,统一性。

  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具有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的统一性,既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得到,也有看不见的精神利益获得,是显性和隐性的统一体。物质上的获得能够切实地增强辅导员的满足感,如工资福利待遇的提升、职务职称的晋升、工作环境的改善等要素的改变,这些要素是辅导员所期盼的、需要满足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物质利益的得到能够促进精神利益的获得。

  辅导员精神上的获得感比物质上的获得感层次更高,是辅导员的最终价值诉求。精神上的获得主要有职业自信心的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增加、荣誉感和自尊感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反过来促进物质上的获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

  第三,差异性。

  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不同于幸福感,与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美好的体验与感受,来自于个体与外界相互交融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一种满足[3],强调的是内在悦纳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辅导员的获得感突出在育人实践中由实实在在的获得而引起的满足感,相比于幸福感更加务实,获得就是获得,没有获得就是没有获得,具有可衡量的标准,如在资助和就业考评中得到的物质性奖励、优秀辅导员等荣誉评选,体现的是增进实际利益。

  因此辅导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二者同时又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辅导员在工作中获得感的逐渐增强,获得感可以转化为幸福感,呈现出进阶关系。幸福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心理感受,体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获得感相对体现的是低级阶段的需要满足,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得到。

  二、增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价值意蕴

  1.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规范也在与时俱进地完善,2017年教育部修订完善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43号令”),这是继2006年的“教育部24号令”11年后再次颁布的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规定。这两部法令是辅导员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纲领性文件,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明朗。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从1953年清华大学最初设立政治辅导员至今,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虽然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仍有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职业不自信问题,突出表现在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不少人认为辅导员是高校中的边缘弱势群体,职业认同感较弱,而疏离感较强,因此转岗、跳槽现象频发,队伍的稳定性较差,最终能够坚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前线的人较少,而且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这些都是职业不自信的表现,根本上是缺乏获得感,而自信心来源于高校辅导员充实的职业获得感[4]。增强获得感需要辅导员通过自身努力,准确定位职业前景,规划好职业生涯,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担当好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角色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感增强了,职业自信心自然会得到提升。

  2.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要遵循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的原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5]。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来源于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主要体现在对职业的认同、学生在教育引导下成长成才、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支持等。随着国家、社会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辅导员的地位和角色显得更加突出重要。

  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正在逐渐加大,例如在辅导员比较关切的职称晋升上的需要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在辅导员职称评审上逐渐单设计划、单列指标、单独评审,打通了辅导员的晋升通道,待遇和发展上得到保障,使辅导员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促进了获得感的生成。反过来辅导员在获得感增强之后,在管理、服务、文化、资助、心理、网络、实践等育人工作上的质量也会不断提升,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增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路径可大致分为“内向用力”和“外向用力”两种,前者是获得感生成的内在逻辑,主要靠辅导员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价值目标;后者是获得感生成的外在机理,主要通过国家、社会和高校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1.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增强职业信心。

  辅导员获得感的增强首先要靠自身的“内向用力”,强调内在精神上的获得,即通过对人类创造智慧的探求增强认识、提高修养以调整自身心态,培养自我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智慧[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国人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旨趣,注重自身的道德养成,“修身”才能“齐家”。因此增强辅导员的获得感,需要自身的调整完善去追求获得的“理想状态”。正如古人说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就是要个人在参与中去追逐属于自身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人生的幸福。

  具体实践方式如下:首先,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标审视自身,有些辅导员缺乏自我审视意识,面对自身能力不足问题,不求“诸己”,而求“诸人”,把增强获得感全部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改善,缺乏职业动力。正确的方式是找到自身在辅导员岗位上胜任力不足之处,勇于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明确职业方向,由内而外,增强职业自信心和归属感,在教书育人中逐渐实现理想目标。

  其次,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去准备,经常反躬自省是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之师,要想让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因此辅导员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断地提升岗位胜任力,树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最后,在践行初心和使命中增强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时代是出卷人,辅导员是答卷人,学生是阅卷人。使命感催生获得感,高校辅导员要始终不忘“为中华民族育人才,为大学生谋未来”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思想,为学生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强化责任担当,守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田。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时代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2.推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自教育部2006年首次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来,先后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又颁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及新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随着一系列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推行,有效地推动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正在培养形成,对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受制于政策本身的条件不成熟或环境不佳等因素的影响[7],加上教育领导部门对政策“权威资源”运用不足,缺乏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督导检查、测评或监管,使得一些高校在贯彻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中有倾向性的选择性执行。不可回避的是部分高校确实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政策执行或多或少存在“失真”问题,偏离政策导向,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徘徊于政策左右,执行政策效果不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表现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极大影响着辅导员获得感的形成。

  因此,增强辅导员获得感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因地制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有限资源,不断开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增强人文关怀,切实回应辅导员所关切的现实问题,如职称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等,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通道,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让辅导员切实感受到在岗位上的幸福感、事业上的成就感、社会上的荣誉感,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74-78.

  [2]唐钧.在参与与共享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J].学术前沿,2017,(1):49-54.

  [3]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93-94.

  [4]张学亮.高校辅导员职业自信之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6):10-13.

  [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320698.t20171206_html,2017-12-05.

  [6]张方玉,杨伟荣.反窥“疏离型”幸福的形态变化—以“获得感”为诠释语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9-43.

  [7]唐文红.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95-9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9843.html

文章TAG标签:新时代论文

声明:《新时代增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价值及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