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动画场景基础》课程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以开放合作自主建构为前提,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立体教学资源,通过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动画场景基础》课程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以“开放”“合作”“自主建构”为前提,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立体教学资源,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完成从被动的“知识获取”转化为自觉地“能力构建”再转化为主动的“创新激发”。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动画场景
一、教学实践背景
“互联网+”是指基于通信技术构建起来的经济的一种新形态,现阶段它主要是借助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合在一起,使其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和应用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是基于E-learning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由“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正式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授课方式和技术的混合,而是师生角色关系、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供给、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综合重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动画场景基础》教学实践实施
《动画场景基础》是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好的空间与时间观念,掌握动画场景的表现方法与规律,能够理解并遵守场景设计规范和道德规范;学生能够根据动画场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独立完成符合动画生产要求的动画场景设计;增强服务动画行业和地方的意识。目前《动画场景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2)学生对于专业学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抑制了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很多实操类的演示在传统课堂上受课时限制而无法完整呈现;(4)在课堂上学生很难接触具体的项目案例,学生对行业规范无法了解、综合设计能力受限。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用互联网思维来审视教育和思考教育,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能力导向。
(一)课程设计思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动画场景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在以“开放”、“合作”、“自主建构”为前提的基础上,在遵循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规律上,把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和颗粒化处理,在动画场景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尽可能为师生创设便利、舒适的交互空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处于合作状态的师生往往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同时会在观点、思路的碰撞下产生新的想法,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对于问题能够做更深入的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相互协作的能力。而教师也逐渐成为学生的引领者,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保障。
(二)教学资源的建设(1)静态学习资源的建设。静态学习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单元设计、专项设计、补充资料、试卷试题库等。按照课程的总体设计,基于章节和模块,筛选知识点并安排和分布在每个章节结点上,并依此制作教学PPT和微课视频,时长控制在8到15分钟,强调视听化效果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力求简短、精致和新颖,建设具有特色的优质学习资源。(2)动态学习资源的建设A.课程通知:在线上课程平台及时进行学习事项的通知、和跟踪。B.答疑讨论:对存在的疑问快速提示和解答;在平台交流区,鼓励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畅所欲言,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互动。C.课程作业:每一章节均作业内容,对提交的作业及时批阅并进行统计和作业反馈。D.在线测试:有以选择和填空为主的单元测试,其中客观题可自动评分;也有章节学习过程中的随机发问,根据参与度进行评分。
(三)教学设计《动画场景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能力导向,以“理论+实践、赏析+创作、案例+项目”作为主要授课方式,将学习活动逐次递进式的展开,多任务半自主,清晰条理的安排学习进度,布置单元作业和综合作业,设置具有课程特色的项目和任务。“课前”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课中”通过组成团队、主题研讨、案例分析、作业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者去看、去听、去学、去问的学习热情,“课后”通过项目研习和学习反思完成能力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沟通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被动的“知识获取”转化为自觉地“能力构建”再转化为主动的“创新激发”。(1)课前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单一的教室学习环境俨然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课前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自主学习《动画场景基础》课程相关内容,掌握课程知识,完成知识获取;课程助教在线上课程公告,统计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做好阶段性记录,在讨论区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课上学习。“课中”通过组成学生团队,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分析、作业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者去看、去听、去学、去问的学习热情,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交流学习、交互学习等,而非传统的单向传输。教师在课上可以利用15-20分钟,组织学生分享其总结的章节核心内容、对知识点进行结构示意,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决定本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理解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40-50分钟的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点讲解。通过10-20分钟,以动画场景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或近期动画电影中较为前沿的动画场景为研究对象,设计研讨性问题或者就上节课课后项目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3)课后学习。“课后”通过项目制作和学习反思完成能力提升,同时,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章节自测;助教统计师生互动答题数据和学生平时作业数据,与主讲教师一起进行学情分析;主讲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高阶学习资料并辅导项目制作。(4)教学反思。在“互联网+”时代,教与学以及教师对学习者的管理活动都可以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课后,主讲教师将学生过程性考核数据与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教学团队在学期末对课程进行总结,指导下一期的课程教学。整个教学流程,都是在学生各类学业数据的指导下完成,并以标准化试题库和基于大数据统计技术的师生互动软件为依托,从而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三、教学实践效果
(1)学生的设计能力和项目制作能力得到提高。经过教学实践,师生逐步适应混合教学的节奏与模式,从设计单元到专项设计再到项目制作,逐步递进的实训环节让学生掌握动画场景创作的基本要领,产生了很多设计作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极大提高,综合制作能力有较大提高。(2)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丰富立体的学习资源和多渠道的师生沟通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开始学会主动思考。(3)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课后通过项目制作和课后反思,学生的专业热情和专业自信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学会了创新争先。设计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专业赛事获奖。
四、结语
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能够将优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与传统的教学优势结合,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更便捷的沟通渠道。从《动画场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研究不应浮于表面,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探索,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教学改革更应该顺应时代,与时俱进。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来源:《文化产业》,作者:张园园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kjlw/1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