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完善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关键因素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4-15 09:22 隶属于:农业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素以品质优良、有机安全著称,其农业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产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是完善农产品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素以品质优良、有机安全著称,其农业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完善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关键因素

  一、生产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基础

  (一)消费者渴望农产品绿色安全。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状况下,绿色、健康、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在对哈尔滨一家大型超市蔬菜区的调查显示,38.4%的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要确认绿色产品标识,有12%的消费者经常购买有机蔬菜;在粮食区有83.5%的消费者选购米面时要看AA标志或产地;在一项对肉类农产品购买地点选择题的回答中,有68%的消费者认为在大型超市购买比较安全。可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健康。

  (二)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大、品种少、深加工程度低。黑龙江省从1900年开始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目前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8046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到27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44.8%,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20%。有机认证证书2182张,占全国11.6%,认证企业达到1012家,位列全国第一。经过多年发展,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绿色有机食品第一大省。虽然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大,但产品品种少。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层次,AA级更优。AA级产品更接近国际公认的有机食品。目前黑龙江省绿色AA级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占总认证数量10%以下,而且品种少,主要集中在水稻、大豆和玉米等品种上,有机认证的水稻、大豆和玉米占有机植物生产总量的78%。绿色食品品种少,难以满足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的需要。黑龙江省有绿色机食品加工比例和深加工程度较低。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产品,以粮油为主,蔬果、畜禽类较少,其中有机食品结构中23%是加工产品,而发达国家有机产品加工比例占有机食品总产量的80%。并且加工水平和产品加工率较低,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加工食品或“原”字头的产品占较大部份。

  (三)发挥寒地黑土优势,打造高品质农产品。第一,提高对绿色、有机标准的认知。组织农户和加工企业认真学习黑龙江省农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监管专项行动方案》,加强对管辖区内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各生产单元,企业自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的实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基地产品质量安全。第二,加强基地投入品使用监管。严格执行在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在生产基地实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公告制,明示基地农药使用清单,强制执行肥料使用准则,指导农户按照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要求购买及使用,并对绿色食品生产用投入品的销售进行台账登记管理。积极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防止禁用农药进入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生资市场。推广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发挥农户基地建设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1]第三,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黑龙江省农产品虽然绿色产品种植面积大,但整体质量低,品种少,质量安全水平、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与农业大省地位相比不匹配,最根本的原因是产业素质不高,因此提高农产品品质,推进质量兴农需要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综合发力。2018年4月,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筹)首席科学家章力建提出了应用“中医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农业发展品质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农业”应用的方向之一,是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肥药、植物保护液既可以提供作物营养,又可以防控病虫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抵抗病虫害能力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使农作物优质高产,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具有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色、香、味俱佳,多种养生功能,延长保鲜期等优势。

  二、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力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战略重点

  (一)黑龙江省已经确立“寒地黑土”为农产品的区域品牌。黑龙江省农产品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产品虽优,但竞争力不强,表现为农产品品牌多、杂乱、名牌少和知名度低。目前,黑龙江省大米就有100多个品牌,自称绿色品牌的大米多达20多个,除北大荒、响水、五常大米外,其它品牌都没有形成规模,个别品牌种植面积只在2-3万亩之间。由于推广力度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优势特色不够突出,颇具优势的的绿色食品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及市场竞争力。2004年以来,黑龙江省绥化市寒地黑土物产协会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品牌整合。协会设计了颇具地域特色“寒地黑土”商标,并在美国注册。在“寒地黑土”品牌发展初期,协会会员发展到100多家,协会对“寒地黑土”品牌进行了宣传,在国内外举行了20多次展会,“寒地黑土”的影响力得到提升。2008年,黑龙江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成立,从此,“寒地黑土”品牌在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的带动下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发展。

  (二)“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发展遭遇瓶颈。第一,“寒地黑土”区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寒地黑土”区域品牌至今已发展十几年,但与寿光疏菜、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绍兴黄酒等著名区域品牌相比,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较弱,缺乏叫得响的过硬产品,缺乏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消费者对“寒地黑土”品牌名称的认识还停留在珍稀的自然资源的层面。第二,“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定位简单盲目。寒地黑土品牌因其地域优势而使产品品质优良、有机营养,品牌运营者应严把产品进货关,优中选精、精益求精。这样,“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定位中高端农产品是理所当然。但是,“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在没有绝对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品牌定位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市场上类似东北农产品数量极多,且产品外观差异不大,很多消费者在比较后往往选择价格低很多的其它品牌产品,这严重冲击了“寒地黑土”品牌的营销战略,导致产品高价格与市场低需求并存、产品销量较低与经营成本偏高并存的现象。[2]

  (三)破解“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发展瓶颈的措施。加大品牌营销的力度。通过文化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寒地黑土”区域品牌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提高其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根据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黑龙江省边疆省份的历史文化,培育“寒地黑土”品牌的文化内涵,根据黑龙江省地域的土壤、气候特征,强化浓厚的人文环境、风土气息,塑造“寒地黑土”品牌口感上乘的个性特色。要善于利用媒体广告以及网络、招商会、专题报道、展销会等媒介,进行品牌的整合传播,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寒地黑土”区域品牌。对品牌重新定位。粮油、疏菜等农产品既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又是一日三餐都要消耗的消费品,购买频率高。如果一个家庭(按四口之家计算)每天都食用“寒地黑土”品牌的产品,那么这个家庭在食物方面的支出要增加30%以上,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会骤然提高。一个标价398元的礼盒,里面包含一袋2斤重的五常大米,3瓶220克重野生蓝莓,1瓶300克重蓝莓以及12小盒压缩野木耳、野生蘑菇。一盒10斤装的镜泊湖石板大米则超过300元。[3]这样高的价格定位,日常食品就成为了奢侈品。建议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品牌的文化内涵可以保留,价位档次可以向下延伸,高于省内未加入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的农产品价格即可。

  三、健全农产品分销渠道是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升级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黑龙江省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较快,批发市场已经变成大宗农产品主流交易渠道。但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多、规模小,总体上已趋于饱和,并且开始出现竞争的态势;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以批发大宗农产品为主,还不具备农产品的分拣、包装、配送等功能,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的缺陷;档次不高、规范的配套基础设施陈旧;现代化水平较低,多数市场没有质量检验检测室和农业信息电子展示屏、配送服务不健全,辐射能力弱,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农产品分销渠道的效率。[4]黑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原有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议对原有效率较低、布局欠合理、规模较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逐渐完善市场的综合功能;对原有的管理比较规范、市场运行功能良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扩建和升级改造,加强硬件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加工、贮藏、保鲜、配送设施和网络信息设备等;规范其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管监测力度,保证大宗农产品的顺利高效的交易。

  (二)多渠道发展农产品零售终端交易模式。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产品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者和社区居民、酒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的全面调查,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零售终端的主要交易方式有直销模式、“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电商营销模式等。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形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民——消费者”,即农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交易形式明显的劣势是成交量较小,且交易场所不稳定。另一种是“农民——消费终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销售到超市或城镇贸易市场等,然后再转移给消费者,如生鲜农产品超市、绿色食品直营店、社区蔬菜市场、观光采摘、订单直销等。该类营销模式存在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直销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直销模式应重点关注农产品的标准化、物流流程优化和直销形式多样化,如农民要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农超可以建立加工中心和购置冷链物流,在运营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加直销形式,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随着黑龙江省土地流转政策的持续完善,农户的小规模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大生产转变,生产者会选择直接与经销商或者龙头企业合作以实现商品价值。“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存在着二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是由于经销商与农户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市场当行情不好时,经销商要么拒绝收购导致农产品滞销,要么大幅度压价侵犯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户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无法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种类和功能需求,农户无法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或完善产品功能,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增加收入的目的。优化“农户+经销商/龙头企业”模式的最佳方式便是农户和经销商之间实行期货交易。在农户与经销商之间建立农产品产销协议,这样不仅稳定和巩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而且为了使双方协议的价格更趋于合理,经销商会向农户反馈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信息,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黑龙江省开展农产品电商营销涉及的平台有三类:如黑龙江省农委、黑龙江联通、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公共平台;北大荒集团自建的大农网等自有平台;以及阿里巴巴旗下购物网站、京东、社交平台等第三方平台。该类营销模式存在农村电商规模明显偏低、农产品标准化低、缺乏品牌效应、农民附加值获利少、网络营销手段单一、农村物流落后、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等问题。电商营销模式创新的重点应关注农村电商规模化、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与消费者建立互信关系。[5]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的指导》意见(黑农委(2018)58号)[G].

  [2]张国立.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3]李威.“寒地黑土”的品牌整合路[J].中国合作经济,2010(7).

  [4]李鹤鹏.黑龙江垦区大宗农产品分销渠道效率评价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5]白世贞,吕爽,吴绒.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10).

  《完善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关键因素》来源:《绥化学院学报》,作者:赵晓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nylw/13825.html

声明:《完善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