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拉萨和那曲两市的牦牛杂交利用试验站、养殖合作社、育肥基地、屠宰加工厂、牛肉精深加工厂、乳品加工厂、产业示范科技园等牦牛产业发展典型单位开展现场走访,与自治区
通过对拉萨和那曲两市的牦牛杂交利用试验站、养殖合作社、育肥基地、屠宰加工厂、牛肉精深加工厂、乳品加工厂、产业示范科技园等牦牛产业发展典型单位开展现场走访,与自治区农牧业厅和那曲市农牧业局的相关部门会议座谈,深入了解那曲市的牦牛产业发展现况,系统分析产业发展优势、局限与困难,提出解决牦牛育肥和牛肉错季上市问题,推动牦牛产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1 产业概况
1.1 地理及气候环境那曲市位于西藏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 500 m以上,氧气浓度约为平原地区一半[1] 。那曲市草地辽阔、高山连绵不断、湖泊星罗棋布[2] 。这里属典型的亚寒带气候,高寒缺氧、风大干燥、年平均气温-0.9~3.3 ℃、日平均温差 16.1 ℃,极端最低气温-41.2 ℃、年平均湿度 48%~51%、无绝对无霜期、全年绿色植物生长期仅约100 d 左右[3]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漫长的干旱、多风、寒冷的积雪期和土壤冻结期。6至9月相对多雨少风,为绿植生长季节,也是草原放牧的黄金时期[4] 。
1.2 草场及农作物种植情况那曲市草场总面积4 213.35亿m2 ,草地植被分布较为复杂。水平分布由东南到西北大体上呈现出山地森林-亚高山、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半荒漠-高寒荒漠的特点[5] 。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3 128.23亿m2 ,政策允许即海拔4 300 m以下的人工草场面积420万m2 ,核定载畜总量1 185.31万绵羊单位。农用地6 040.03万m2 ,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半农半牧区,主要种植作物为青稞[6] 。
1.3 牛群资源情况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遗传资源,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高寒环境的高山草原进行牧业生产的优势牛种[7] 。经过长期自然和社会选择,那曲市的牦牛形成娘亚牦牛、本塔牦牛、查吾拉牦牛等多个适应不同气候和草场环境的优良地方类群。2018年,那曲市牦牛存栏190.11万头,其中能繁母畜62.52万头。
1.4 牦牛养殖与生产情况牦牛养殖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和全天候天然草场放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牧业生产,生产水平低下。经调查,后备母牦牛3~4岁开始配种,6岁左右成年,母牦牛的使用寿命11~12岁,公牦牛的使用寿命14~15岁。母牛每年8~9月份发情配种,第二年5~6月份产犊。产奶母牛既要哺乳犊牛,又要人工挤奶供牧民自食或出售。犊牛短则 3~5 月龄、长则周岁断奶,周岁重 50~60 kg 左右。商品牦牛很少育肥,如育肥,架子牛年龄4岁以上,出栏年龄 6~8岁以上。屠宰主要以牧民家庭屠宰为主,采用不放血的传统方式,全市现有屠宰厂2家,产能1万头左右。繁殖采用群内本交,种牛选留随意性大,公、母畜配种比例 1∶14~25。民间主动选种有两种方式,一是冬季将后备公牛驱赶到野外,温䁔季节选择健康存活个体留种。二是每年在市、县举办的赛马节的赛畜会上可以选拔少量优秀种牛。
2 产业发展优势
2.1 草场、牦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养殖传统那曲市地广人稀、高寒缺氧,天然草地是其主要的植被类型[8] ,草地占将近全市总面积的75%。复杂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森林、灌丛、草甸、草原、半荒漠等多种草地分布类型,可利用草地载畜量达237.06万个牦牛单位。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发展牦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天然饲料。那曲市是西藏自治区牦牛的主要产区,牦牛存栏数量占全自治区牦牛总量的 40%,乡村人均养殖规模 3.64头。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那曲牦牛类群对高寒、低氧、野外放牧且青草期极短等特殊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更加突出,是宝贵的肉用畜禽遗传资源。牦牛养殖是那曲市的传统产业[9] 。牦牛是藏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所产的肉、奶、皮、毛、粪等产品养育着世世代代的藏族群众。藏民喜爱牦牛,对牦牛有着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广大牧民在长期的牦牛养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生产经验。
2.2 产品品质优异,市场需求旺盛牦牛是原始种源,采用半野生的天然放牧养殖方式,生长在低温、缺氧、少营养、无污染的环境中,牛肉品质优异。与普通牛肉相比,牦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低、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10] ,脂肪酸组成、含量和比例极佳,风味独特,无药残的特点,享有“牛肉之冠”的美誉。这种名、优、稀、特以及半野生、纯天然、无污染的产品“体质”为牦牛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2.3 产业优势地位明显,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那曲市只有海拔较低的几个边缘县有少量种植业,属半农半牧县(种植面积仅6 000.03万m2 ),其他绝大部分县都是纯牧区。牦牛养殖业是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的战略产业。那曲市的牧业经济总量和畜产品产量占西藏自治区总量的1/3以上。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 产业发展局限与困难
3.1 资源禀赋有先天缺陷 3.1.1 饲料资源不足那曲市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草场的牧草产量低。据介绍,天然草场平均产量仅为24 kg/667 m2 ,人工草场600 kg,且青草期仅集中在7~10月份,期间又常常发生雪灾。天然草地由于长年的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未退化草地仅占草地总面积的49.1%,政策允许的可利用人工草场 420 万 m2 ,以青稞为主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6 040.03万m2 ,其饲草产出量微不足道。牧民所产全部干草和秸秆远不能满足自家牛羊越冬的储备需求,牦牛养殖企业所需的全部饲草和饲料需要外地调运。长途运输导致饲料价格升高,甚至翻倍。据介绍,当地的羊草价格 3 400元/t、全价育肥颗粒精料4 300元/t。当地饲料产量的严重不足是牦牛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3.1.2 牛群生产性能低牦牛属原始品种,长期养殖生产中没有很好选育,种群质量退化严重,体重和增重速度等主要遗传性能明显低于野生牦牛。牦牛生产缺乏现代畜牧生产技术和理念,沿袭传统的靠天养畜习惯、草场青草期短、枯草期无补料意识、雪季草料贮备严重不足,牦牛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
3.1.3 生态环境脆弱首先,品种的独特性和脆弱性限制牛种改良。那曲市地理环境特殊、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牦牛是其唯一优势牛种。其他牛种既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和生产环境,也不能满足藏族群众对牛肉的品质需求。牦牛与黄牛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后代无法正常繁殖,用现代肉牛品种大面积改良牦牛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同时,草场生态脆弱也限制牦牛业发展。那曲草原属高寒草地,地形复杂、植被生长期短、更新缓慢、植物群落结构、植被盖度、土壤等条件非常脆弱。过度放牧破坏了植被的正常更新规律,会导致植被长时间无法恢复正常[11] 。
3.2 产业内生动力不足 3.2.1 传统习俗严重藏民族有长年吃酥油的习惯。人畜争奶现象严重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老龄母牦牛不能及时淘汰;牦牛肉是主要食品,牧民80%的出栏牦牛用于自宰自食;牦牛屠宰不许放血,不食用放血屠宰牛肉等,这些传统习俗和观念与现代肉牛业生产与消费观念相悖理,阻碍牦牛业的进步。
3.2.2 商品意识差那曲市市场经济活跃度低,广大牧民商品意识淡薄,所拥有的牦牛数量被视为衡量财富多少的标准,“惜杀惜售”心理严重,牦牛收入占牧民家庭现金收入的比例很少,导致牧民发展牦牛产业化的主动性不足。
3.2.3 养殖模式粗放那曲牦牛生产主要是家庭分散经营,以天然放牧为主,养殖模式粗放。目前,主要表现在能繁母畜(仅占总数量的32.89%)过低和老龄牛比例过高,牛群结构不合理;人畜争奶严重影响着犊牛的生长发育,造成犊牛发育不良、发病率高、成活率低[12] ;枯草期不补饲,出栏年龄过大;不进行专门育肥,产肉量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畜牧生产需要。
3.2.4 草畜平衡限制牦牛数量增长目前,那曲市的牦牛存栏数量是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草场过度载畜核减后的数量。在未来草场修护无显著成效,可利用草场面积没有明显增加的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实现牦牛养殖数量增长。
3.2.5 良种化程度低,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困难长期以来,牧民普遍缺乏选种和培育意识,随意在亲代中留种造成牛群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牦牛选种选育技术不成熟、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牛群活动面积广、集中难度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难度大,因此品种改良进程难以加快。
3.3 无完整的专业化肉牛生产
3.3.1 缺乏育肥环节,无专业化肉用生产由于牧民无专门化肉牛生产意识,所饲养的母牛用于繁殖和产奶,公牛除用于配种外,其余的成年后与淘汰母牛一同屠宰产肉。这种原始的牦牛养殖观念在生产中表现为:不重视牛群管理,没有将不同性别、年龄、生理阶段以及生产用途的牛进行分群,所有的牛都是混群饲养。养殖环节没有按繁殖、育肥两个生产用途(阶段)划分。屠宰和上市的牦牛大都是没经过专门肥育的淘汰公牛、老龄牛、瘦弱牛。屠宰牦牛没有经过专门化肥育,导致牦牛宰前重、产肉量和肉品质都处于最低水平,既严重降低牧民长达6~8年的养殖收益,也造成牦牛产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3.3.2 牦牛是季节性集中出栏,无法实现牛肉全季供应由于青草期结束后的10~11月份是牦牛膘情最好的季节,牧民将全年出栏牛都挤在这个季节上市,结果造成牛肉市场10~11月份供应过量,其余月份无鲜肉上市的严重问题。缺乏专门化育肥生产环节,产业链不完整,牦牛季节性集中出栏,产品供应不均衡,无法实现牛肉全季节上市是阻碍牦牛产业化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4 产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4.1 强化草场和牛群保护与建设工作,筑牢产业发展根基草场和牦牛是那曲牦牛业的根基,两者的保护与建设是产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草场保护和建设应首先做好整体规划,在细化草原生态或生产功能、明确草原生态和放牧现状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差异化保护和建设,具体做法上应继续推进围栏禁牧、补播改良、人工种草,草原“三灭”,以草定畜等工程。牛群保护与建设应加强优化牛群结构,扩大牦牛优良地方类群种群规模,加大提纯复壮力度,广泛开展类群间、野牦牛与家牦牛间的杂交,谨慎开展现代肉牛品种与牦牛杂交等工作,从而实现提高牛群生产效率,保护和发展种群资源,实现生产牛群杂交改良的目的。
4.2 用好中央和地方援助资源,做好产业布局与引领示范中央和地方每年为那曲提供一定的资金、基础建设、智力等援助,应将这些资源有计划地用于公益性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科研推广等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补齐育肥、屠宰加工、市场流通等产业链短板;调整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间的不平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扶持工艺和管理先进现代企业和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实现完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和强化产业引领,推动产业战略性发展的目的。
4.3 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科学组织专门化育肥生产在发展牦牛育肥生产的过程中,应避免直接移植内地的肉牛育肥模式,尊重那曲市无地产饲草、料和牦牛 10~11月份集中上市为主要特点的牦牛生产规律,采取宁远途运牛,不远途运草料和高精料短期育肥的策略,以最经济有效的模式和方法组织育肥生产,实现牛肉错季上市。育肥企业应选取海拔较低、草料运输便利、有饲料地的半农半牧区建场,而牧区作为育肥牛源的生产基地,利用天然草场繁殖培育架子牛,在青草期结束后按合同定期运输架子牛到育肥场进行规模育肥。牧区家庭和合作社开展育肥,青草期结束后,将留群种牛、繁殖母牛和后备牛选留后,其余牛按体重进行严格分群,由小到大分批进行有计划的䁔棚或围栏式短期精料育肥,分批出栏屠宰。育肥牛经过过渡期后尽快进入高精日粮育肥期进行短期肥育,整个育肥期控制在 4~5 个月。尤其是育肥场育肥。
4.4 从青少年教育和农牧民外出打工入手,从根本上转变重习俗、轻商业的旧观念牧民群众长年吃酥油、牦牛肉和糌粑的饮食习惯以及 “惜杀惜售”传统意识已深植于每个家庭,这种思想很难转变。建议从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鼓励草地流转后的牧民外出打工;激励公职人员及其家属带头树立新风尚;政府发放补贴的形式少现金多物品(非传统食品)等细微处入手,逐步改造广大牧民家庭不利于产业发展的旧习俗和旧观念。
4.5 发展牦牛深加工,提高牦牛产品附加值牦牛全身都是宝。除了肉和奶外,牛粪是牧区的主要燃料,毛绒和皮张深加工可大幅提高售价,角可以制成工艺品,骨头可以制成保健品。鼓励企业从事牦牛深加工,深化产品研发,利用好旅游和网购两个大平台,做好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提高牦牛产品附加值,可以部分弥补牦牛肉产量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的产业劣势,从而实现增加牧民和企业收入、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胥巍.金融支持高海拔牧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讨——以西藏那曲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4):114-115.
[2] 崔刚强.西藏那曲市草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问题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6.
[3] 央美,达瓦泽仁,姜瑛子,等.那曲市近代气候变化及气候湿润度变化特征[J].西藏科技,2018(2):63-65.
[4] 单增尼玛,旦增桑姆.西藏那曲市气候变化与牧业的关系[J].吉林农业,2018(17):107-108.
[5] 杨秀海,扎西央宗,卓嘎,等.西藏那曲市植被覆盖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J].草业学报,2008(2):102-109.
《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来源:《现代畜牧兽医》,作者:张丽君1 ,祁茂彬2 ,李玉文2 ,韩小虎3 ,朱延旭4 ,于金成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nylw/1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