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活动,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土壤侵蚀退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损耗的重要驱动因素[1-3] 。在生态保护背景下,农业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还受地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技术活动,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土壤侵蚀退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损耗的重要驱动因素[1-3] 。在生态保护背景下,农业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还受地方保护环境的农业政策影响[4-5] 。政策实施下,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对于政策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6] 。并且农民的参与度反映的是整个农业社会在政策实施下的响应度,政策的实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社会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认识[7] 。而社会生态系统又是人与环境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8-9] 。因此,探索环境保护政策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态响应过程,可以为协调环境、农民和政策三者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本研究地点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该地区为洱海流域人口聚居区域。洱海流域内人口稠密,是重要的经济活动区域,也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农业与环境的发展矛盾典型且明显。在本次研究中,依据《大理市统计年鉴(2017年版)》[15] 选取了洱海流域内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业生产模式较有代表性、农户数量较多的4个镇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为邓川镇、湾桥镇、银桥镇和大理镇。(1)邓川镇位于洱源县,是洱海的主要源头之一。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农业生产模式较为传统,生产水平较其他地区落后,农业经济收入较低。(2)湾桥镇和银桥镇位于洱海西岸,靠近大理古城,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完备,土地经营模式多样化,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在洱海保护政策实施前后,其土地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由最初的个人耕种模式转变到如今的个人种植与土地外租混合的土地经营模式。(3)大理镇位于洱海西岸,靠近大理古城。农业产业较为完备,土地经营模式以个人耕作为主,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在洱海保护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土地经营模式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
1.2 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围绕农户—政策—环境以及当下农业发展与生态可持续之间的关系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量化研究。主要调查内容包括:(1)农户生计状况,分析洱海流域农户在政策实施后的生计模式变化情况;(2)农户与政策相互作用,从政策认知、政策响应以及自身行动3个层面出发,调查农户基于自身对洱海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及在此前提下的自身响应及行动水平。调研于2019年6—10月进行。
1.3 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在所选行政村落内系统抽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和田间随机调查,确保样本的随机性。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制作调查问卷,以量化农户对于当前洱海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及响应态度。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16] ,以确保各分量表在一致性上达到可接受的程度。数据统计分析使用 Microsoft Excel和SPSS 19.0,绘图使用Sigmaplot 10.0。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121份,获得有效响应(有效问卷)110份,问卷回收率90.9%。
2.1 样本特征调查结果(表 1)显示,受访者以女性居多,占比 55%。样本中年龄>60 岁的最多,占比 36%,而>50 岁的占比达到58%,样本农户整体年龄较大,以中老年人居多。从文化程度看,有24人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即未受过教育(占比22%);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2 人(占比仅2%),初中及以下文化95人,占比达86%,表明样本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2.2 样本生计情况样本农户家中耕地面积大都在 667~3335 m2 之间,占总调查人数的 71%(表 2)。食销兼用占作物去向的48%,市场销售占比34%,两者占比达82%,表明经济收入仍是作物生产的主要目的。从收入情况看,年收入<1万元和>10万元的分别占比13%和3%,大多数农户年收入较集中在 1 万~6 万元之间,占比 65%。然而,在样本农户中有77%的农户表示家庭中有人外出务工;但在有外出务工的样本群体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下的农户占85%,表明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户的关键收入之一。
2.3 农户肥料使用情况流域内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肥料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要求,禁止了一切化肥的使用。调查表明,在政策实施前,只施无机肥的占比达39%,只施有机肥的占比达34%,而混合使用的占比有17%,不使用和其他只占10%,表明禁用无机化肥会对约56%的农户造成影响,占比超过一半(表3)。而政策实施后,有约91% 的农户感觉到肥料施加发生改变,表明政策实施对于农户对肥料使用的影响依然很大。
结果显示,接近半数(48%)的农户表示自己所在的村落曾组织过相关政策的学习(表5)。但在这部分参与过政策学习的农户群体中,有远超过半数(84%)的农户对于表4中5项政策的认知度平均值仍低于3(3=不好说)。在高中以上教育水平样本农户群体中,政策认知程度在4(4=比较了解)以上的有67%,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农户群体中,有超过半数(58%)的人政策认知度要低于2(表5),表明学历仍是限制农户对政策认知和了解的关键。
3 结论与讨论
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常会对农户生计带来影响,而农户的生计又会影响到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执行与效果[17] 。因此,有研究认为,在农业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相关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其反馈,才能进一步保证政策的合理推行,同时争取农户的积极响应[18] 。洱海流域内因为保护洱海的迫切需求,政策的推行力度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各项关于农业种养殖限制的政策对于农业社会影响较大[19-20] 。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洱海保护政策推行下的农业社会生态响应情况,可以了解农村社会对政策的响应度和参与度以及实施的反馈效果。
农业相关政策的实施通常会影响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与经济收入[21] 。本研究中,77%的农户家中存在外出打工及从事其他职业的情况(表2)。但在这部分农户群体中,只有15%的农户外出务工收入超过了家庭年收入的50%,表明洱海流域农户的生计较高依赖于农业收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肥料使用、种植模式等在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后,会对农户的生计产生影响,如农户在回答“自从保护洱海以来我的经济收入大幅减少”时,五级李克特量表结果显示平均值为 3.01 (α=0.987() 表6),表明农户在看待此问题时仍持一定的犹豫态度。
上述现象可能是农户对政策实施意义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而导致的。结果显示,农户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调查样本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95人,占比达 86%(表 1)。调查过程中,具有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样本农户对于政策的认知程度要明显高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户,即使在接受过政策教育的农户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户对于政策的认知水平较低。相关研究也表明,目前国内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部分源自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增强其环保认识成为了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切入点[25] 。然而,无论农户是否能够理解政策实施对于洱海保护的意义,结果显示仅有 9.1%的样本农户认为洱海生态环境变差了,而超过半数的人(53.6%)认为洱海生态环境正逐渐变好,表明农户整体上还是能感觉到洱海流域环境近年来向好的方向转变(图1)。
综上,农业生产是洱海流域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相关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户生计存在一定的影响。尽管农户遵从政策,改变了施肥种类和种植模式在内的各项生产方式,但其对于政策的认知度较低,可能的原因在于其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受到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但农户也能实际感受到政策实施下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利好变化,且政策的响应度较高,说明在未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在实践中帮助农户落实政策内容,同时发挥农户响应积极性,为政策的实施争取更深厚的农业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Mueller N D, Gerber J S, Johnston M, et al. Closing yield gaps through nutrient and water management[J]. Nature,2012,490:254- 257.
[2] Weiner J, Gibson D. Applying plant ecological knowledge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Ecology,2017,105: 865-870.
[3] Röös E, Mie A, Wivstad M, et al.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increasing yields in organic farming. A review[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8,38:14.
[4] 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35-340.
《洱海保护治理政策下的农业社会生态响应》来源:《中国农学通报》,作者:殷 鉴,邓 丹,黄春丽,罗 佳,陈 玉,王 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nylw/1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