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对“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美学思考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5-23 09:28 隶属于:社科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伟大的目标与理想,还是伟大的事业与实践,更是体现新时代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表征。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在历史

  摘 要:“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伟大的目标与理想,还是伟大的事业与实践,更是体现“新时代”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表征。“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在历史逻辑与内在逻辑中凸显出以“立美宜人”为根本旨归的“立美之维”;与“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美学范式,是立美哲学或立美样式的美学,体现的是“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培育“立美宜人” 的文化精神、塑造完整的人、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关键基点和现实途径。

对“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美学思考

  关键词:美学;“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立美宜人”;文化精神

  对“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进行美学思考,是当下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好生活” “美丽中国”“中国梦”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伟大的目标与理想,还是伟大的事业与实践,更是体现“新时代”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表征。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升华。它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合乎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顺应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既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历史逻辑,也体现了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自身的内在逻辑,更体现出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境界,在历史逻辑与内在逻辑中凸显出以“立美宜人”为根本旨归的 “立美之维”;与“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 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美学范式,是立美哲学或立美样式的美学,体现的是“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培育“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是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立美塑人”——塑造完整的人是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基点,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是在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一、“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内在逻辑与“立美之维”

  就历史逻辑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期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国人民好起来、美起来!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开创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到追求美好的新境界;从国家硬实力不断增强,到国家软实力不断凸显,不仅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更是对时代前进方向的引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逻辑留下的现实轨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就内在逻辑而言,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一个主线鲜明的整体,它是承接历史继往开来的,它是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好起来、美起来的。“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 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0- 11 我们要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上来理解和把握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美好生活”是基础,着眼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美丽中国”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共生;“中国梦”既是目标又是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美好生活”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其着眼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1;目标就是由好起来,再到美起来。好起来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获得感进一步显著增强,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美起来则是包括审美体验在内的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就“美丽中国”来说,它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拓展,是由人自身拓展到与人相关的环境,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金山银山的比喻不能只从经济价值来理解,深刻要义在于:人要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要实现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因此,不能从外部环境上看待自然,而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正如习近平特别强调的那样:“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50。

  就“中国梦”来说,党的十九大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写进了大会的主题。习近平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1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12。中国梦是美好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是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历史必然的现实体现。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不是只属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应是属于整个世界、属于全人类的,是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57- 60 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与使命。从“立美之维”来看,“立美之维”的根本旨归就是“立美宜人”。“所谓“立美宜人”,就是“立美” 与“宜人”的统一“, 立美”指的不是静态地欣赏美, 而是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实践建构美;“宜人”指的就是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所“立”之“美”是一种“宜人之美”(即符合人的“内在尺度”),是人们在创造性地改变世界、构建社会、塑造人生的活动中, 通过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而实现的自由, 是人们自觉自由活动的目的、手段、过程、体验等整体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在充分展示主体本质力量的同时,感受到对主体自身关怀的境界[2] 。在“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历史逻辑与内在逻辑中就凸显出这种以“立美宜人”为根本旨归“立美之维”。

  二、“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和美学理论建构的样式选择与旨归确定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美学发展应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现实要求相统一。进入新时代,对美学理论建构的路径选择与旨归确定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设计美学自身样式选择与旨归确定问题。如果我们从美学视野来看上面所探寻出的 “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内在逻辑与“立美之维”,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主线,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立美宜人”的主旨,体现了“美的维度”“审美指向”“立美之维”的进路,呈现出美—审美—立美的美学自身逻辑。

  从美学理论建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美学具有理论形态多元性、理论观点共生性、中西思想交融性、理论发展不充分性等特点。就思潮而言,“新时期以来,中国多元美学思潮发生,包括以实践美学为主要流派的呼唤现代性的新启蒙主义美学;以后实践美学为主要流派的、反思现代性的现代主义美学;以生活美学、解构主义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为主要流派的、解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还有重建中国美学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等。”[3] 就主要观点而言,当今美坛主要有美是和谐说、美是自由说、美是生命说等三大派别。也有学者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对“新时期”美学进行了回顾,对“新时代”美学进行了展望。生命美学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生命美学的首要贡献是对美学学科本身的反省与思考,在生命美学看来,以审美哲学取代美学意味着关于审美问题的思考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从知识论向生命论的转换,生命美学直接回归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对审美活动意义的哲学阐释就是审美哲学。生命美学的第二个贡献是对审美本体论的反省与思考,生命美学关注诗与思的对话,其基本思路是走向审美形而上学,审美形而上学把人类精神、人的审美的存在方式推到了美学前台,把形而上学的重建作为自己的使命,“终极关怀”是审美形而上学的关键词。生命美学的第三个贡献是对审美价值论维度的反省与思考,生命美学关注诗与生命的对话,在克服虚无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审美救赎诗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命美学要解放思想,要更加主动地回到中国传统美学,更加积极地直面生命美学的中国特色、中国方案[4] 。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充分利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异质重构”出体现美学自身发展逻辑的美学样式与美学旨归,是当下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如果说当代中国美学已经完成了,或者说正在进行着由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转换,从知识论向生命论转换,那么,我们也已经看到向立美范式转换的端倪或趋势。这种转换体现出由对美本身知识论指向的“终极追问”,到对人本身审美关系的“终极揭示”,再到以现实的人为着眼点的“立美”旨归下对人的意义的“现实性终极关怀”—— 这是一种立美哲学或立美样式的美学,体现的是 “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与“美好生活”“美丽中国” “中国梦”具有内在一致性。

  三、实现“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关键基点与现实途径

  培育“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是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就是:对人的“实现性终极关怀”,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确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实践样式,追求 “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 。这是马克思哲学观的灵魂。习近平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21 这是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定向观。

  以“立美宜人”审美范式,通过“立美意志”“外射”与“治他”作用,来建构一种“立美之维”的以 “立美宜人”为旨趣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作为某一民族在某一时代或特定历史时期建构起来的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特定样态的文化观念, 是一种具有整合力的“世界的理论框架”[5] 。它能够引领人们的生存方式、活动样态,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因此,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实现人们文化精神的自觉与重建,应该培育一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旨趣同构”的文化精神[6] 。这也是宗白华所强调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彰显与重建。 “立美塑人”——塑造完整的人是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基点。从根本意义上说,美,准确地说是审美,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人生境界。自由是审美的内核,超越是审美的实现方式,体验是审美的获得形式,和谐是审美的表现样式。审美体验能够去焦虑、平心态、净心灵、正观念、聚民心、升境界。审美作为人生境界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现成的存在,而是人创造出来的。而创造这种境界,首先就要人自身的提升与塑造,即“立美塑人”。“美”在“审美”中才成为可能,“审美”只有在 “立美”中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最高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的立美样态的审美活动才是最为根本的。要以现实性终极关怀人的方式“立美”,并在“立美”中通过“立美塑人”实现“立美宜人”。

  “立美塑人”就是通过“立美”指向理想中的人而对现实的人进行塑造。“立美宜人”的实现,是一种主客融通,是由“立美塑人”“以美立人”(“立美之身”“立美之心”“ 立美之行”),并对象化为“立美之象”,最终主客融通形成“立美之境”。在“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的引领下,构建体现“立美之身、立美之心、立美之行、立美之象、立美之境”整体性的“美的境遇”[6] 。如果从“立美”的维度来看,把 “立美”的目的放在通过“塑人”达到“宜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那么“立美”样态的审美活动就是作为活动之活动的根本活动,就是一种指向理想、追寻超越现实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境界的本体性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获得感、体验度、呈现度、分享度。审美对人们的激励作用越来越突显,人们也越来越自觉地以审美的方式来激励自己、按照美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只有这样,“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 才能实现。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是在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如果说“审美”偏重于静态的、单向的、指向对象的观照与欣赏,至多是情感上欣赏者和欣赏对象的共鸣与互动;偏重于精神层面的非功利性;偏重于超凡脱俗精英层面的纯粹性。那么,“立美”则着眼于动态的追求和随之而来的同时指向主体人与客体对象的双向塑造与创造活动;着眼于在精神的引领下在实践层面上的审美自律基础上的精神“外射”与“治他”,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着眼于大众层面的现实性,是在精神引领下的具有感性的现实性“意味”的活动。

  如果我们从“立美之维”来理解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要旨,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就是一种“立美的实践样式”,只有这种样态才是真正体现“人的本质”的实践样式,即人类的本质在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是人类本质力量在自由形式中的展现——是在真正的自由程度上,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显示人类本质力量,同时也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是人的活动方式与目的的完满统一。同时,我们也可以自然地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所有样态的“实践” 对“世界的改造”都是具有正价值,都“体现人的本质”并“造福于人类”的,“实践”也可以造成“异化”。因此,人在处理所有对象性的关系的过程中都要以“立美宜人”为价值取向,以“立美践行”为实践样式,在“立美和谐”地“改造”“人化”中达到 “宜人”的目的。只有“立美宜人”样式的实践,才能消解现代化进程中对人造成的“异化”,才能体现 “人的本质”,才能建立起人与被改造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造福于人类[2] 。

  通过“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来“改变世界”, 也就必然形成一种“立美宜人”的发展方式。“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体现在发展方式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旨在通过“立美”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而到达“宜人”目的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样式与方式,强调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日常生活特别是经济活动中要从“利者首选”走向“美者优择”,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以提高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的质量为着眼点, 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活动本身的层次与质量, 实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的内在相宜性, 从而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 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和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并在现实中实现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后,习近平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1]71 “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斗发展历程的历史足迹、时代印记与未来走向,具有深厚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生动的未来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不断奋斗的征途上,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在立美践行的完美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11.

  [2]朱爱军.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N].光明日报,2010- 11- 08(11).

  [3]杨春时.中国当代美学思潮总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8(6):32- 42.

  [4]潘知常.生命美学:从“新时期”到“新时代”[J].学术研究,2018(4):142.

  对“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美学思考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中国梦视角下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探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sklw/11375.html

声明:《对“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中国梦”的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