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剪纸合作社是台湾剪纸艺术家吴耿祯于2016年暑期开始,在台南市西北方的佳里地区组建起来的、主要由二十位家庭妇女及其家人参与的剪纸艺术社团。剪纸合作社自组建以来,举办过系
剪纸合作社是台湾剪纸艺术家吴耿祯于2016年暑期开始,在台南市西北方的佳里地区组建起来的、主要由二十位家庭妇女及其家人参与的剪纸艺术社团。剪纸合作社自组建以来,举办过系列公众参与的剪纸活动和展览,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对台湾区域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建设也有一定贡献,如剪纸合作社于2017年年底在台北文创中心举办作品展的序言中所描述的:“以纸寻根,以剪叙述,呈现太平洋边陲小岛——台湾,丰沛的山海市井”。本文对该社团最大的兴趣是从中看到了剪纸传承的新范式,对于在传统民俗生活中正快速消亡的剪纸艺术来说,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的问题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图1)
一、剪纸合作社的社团活动过程与细节
(一)生活里的剪纸与记录生活的方式
剪纸合作社的组织方式是有计划地开设工作坊,并邀约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参与,工作坊现场有很多即兴的认识,吴耿祯通过观察成员们的现场行为,再思考下一步的具体计划。在最初阶段,成员们每个星期聚集一次,吴耿祯带领他们从生活出发,练习用剪纸的方式进行艺术的表达。比如给成员们播放一段预选录制好的来自生活的声音,让他们以绘画的方式把对录音的即兴感受绘制在一张大纸上,再请他们躺在这张满图满绘的大纸上,将这张纸画出并剪出一比一的人形轮廓,使他们感受到与纸产生的微妙关系。吴耿祯还带领成员们剪出缩小版的人形,并要求成员们在日常生活中跟这个缩小版的纸人相处、对话,培养他们与纸媒材的情感连接,并将小纸人带入生活场景拍照,上传网络空间与众人分享。以上工作坊的初期活动表明,吴耿祯利用了心理学原理,让成员们与剪纸产生感情,在纸媒材上形成自我投射。(图2)当慢慢培养出成员们与剪纸小人的感情之后,吴耿祯开始训练他们艺术地观察和记录生活的能力,去发现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积累剪纸素材与练习剪纸技能。比如,让成员们带上素描本去观察当地的各种职业人群,并现场写生。佳里地区靠海,他们就描绘了很多海边养蚵人串蚵的情景,并描绘出远处的灯塔、湿地、盐田,以及滩涂上的黑面琵鹭、螃蟹等。积累一定素材以后,吴耿祯便开始让他们把素描转化成剪纸,但不是教他们如何剪,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慢慢摸索和领悟,形象的轮廓和细节装饰都没有固定的范本,从素描到剪纸的转化不需要固定的模式和结果,而每个成员从素描稿开始就呈现出来的各自的艺术特色被鼓励和保留。成员们还被要求把各自的剪纸带回到所呈现的原初的情景中去张贴起来,并拍照留存。在张贴剪纸的时候,他们还被要求与原初情景里的人去解释和谈论这个剪纸,由此,剪纸回到了现有的生活空间,尽管剪纸可能存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可以拍照下来,上传到网络上与人分享,这一系列过程就变成了一种传播,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图3)
(二)造型才能与艺术创作方式的扩展训练
工作坊开展的过程中,也注重成员们的造型才能与艺术创作方式的扩展训练。比如吴耿祯带领成员们把剪纸图案做成木刻版画,尝试刻和印的艺术,去体会与剪纸有别的另一种阴阳呈现关系。他们也尝试着做过抽象纸雕塑,用生活里的废弃的瓶瓶罐罐去拼凑抽象的造型,造型要求全然的无法阅读,再用小片纸张糊出雕塑,以扩大形体想象与造型才能。后来他们还实施了制作料理的工作坊,用当地时令食材研究出10道新食谱,实现另一种跟生活相关的创作。逐渐的,艺术创作成为常态,连用手机上传一张图片一段话到社交网站上,他们现在都可以当成是在对艺术的思考和创作。扩展艺术创作方式的思路打开之后,工作坊还实施了用身体当介质,呈现身体的体验和感受的行为艺术。成员们做一些从生活里发展出的动作,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扫地的动作、切菜的动作,各种各样,节奏有快有慢,然后把这些动作串起来,似乎就演变成了人生百态之舞,经过排练之后,他们将舞蹈带到公共环境去演出,如走在当地的扇形的盐田上面表演;在公庙前支起一张白色的幕布表演,并通过影像记录下来,配以他们自己写的、用当地方言念诵的诗词,极富生命活力与文化特色。
(三)种子教师
剪纸合作社组建以来,所创作出的一系列具有强烈台南风情的剪纸作品,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引得社会的广泛瞩目,并引起众多艺术空间邀请办展。而最初的成员们也慢慢变成了种子教师,去带动新加入的家庭去做剪纸创作。现在剪纸合作社每一次开始发布剪纸体验活动,名额都很快用完,虽然台南的佳里地方偏僻,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克服远途去参与和体验。如今,住在台北的吴耿祯不必再每周去台南开展工作坊,但他还是会定期去与成员聚会,听他们分享近期所做的相关事情、剪出来的新作品,并讨论和酝酿新的与剪纸实践有关的计划和实施细节。剪纸合作社的目标是希望当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剪纸,做出剪纸的地方特色,长此以往,当以后的学者来这边调研,当地的剪纸可以代表台南的文化。当然,这个目标所预期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检视得到一个确凿的数据,还需要慢慢的沉淀和累积。
二、剪纸合作社的组织动因与观念基础
(一)剪纸溶解在台湾人的血液里
剪纸合作社得以组建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剪纸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原艺术①,也是台湾人的艺术基因。台湾媒体曾经拍摄过一个纪录片,讲述1949年渡海抵台以剪纸表达故土之情的李焕章②与吴耿祯两代台湾剪纸艺人的故事,记录了李焕章老人从大陆到台湾的人生经历,以及吴耿祯到北京求学、在台湾云门舞集的“流浪者计划”项目下到陕北体验剪纸、探寻传统剪纸的过程。影片聚焦于两岸剪纸传承的世代交错,从中也可以深刻感悟到两岸文化的血脉关联。对于1970年代出生的吴耿祯这一代台湾人来说,虽然现代城市生活文化层几乎将台湾传统剪纸民俗覆盖殆尽,从小到大未曾频繁接触过与剪纸有关的民俗,但也天然意识到剪纸溶解在自己的血液里。如以吴耿祯为代表的一批台湾艺术家,当有机缘运用剪进行艺术表达之后,便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并对传统剪纸美学孜孜以求。吴耿祯就曾表示,通过剪纸对传统的继承和追寻,将整个文化历史情景串在一起,从传递观念到运用独特的方法表达,都是他的功课。
(二)素人艺术、在地文化、人的建设三大观念基础
剪纸合作社开展的系列工作坊活动即体现了吴耿祯对传统剪纸艺术特性的挖掘与思考,主要表现为对素人艺术、在地文化、人的建设三个剪纸艺术本质概念的深刻认识与实践。
1.素人艺术
素人艺术最早是由欧美精神疾病研究学者提出的概念③,发展到目前,用来定义那些身处主流艺术圈之外,不受解剖学、色彩学、透视法等专业造型技巧束缚的艺术创作人群,他们的作品坦率直白,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原创性特征。中国剪纸艺术从主要创作主体——历史上的广大劳动妇女群体来看,接近素人艺术的本质,她们剪出来的作品虽然朴拙,但不落工艺性窠臼,有如南美洲部落艺术、非洲木雕,自有审美趣味。素人艺术概念直接影响了剪纸合作社的成员组成,吴耿祯在组建团队之初就有意寻求未受过专业造型艺术训练的人群,这些人当中还全然不会画画,用剪刀也很笨拙。吴耿祯在工作坊开展期间,特别保护他们的素人特质,强调他们的创作优势就在于此,鼓励他们保留自己的个性,提醒他们不要朝向所谓优美的、或某个标准靠拢,并引导他们不要急于一时,在少受其他图像系统干扰的情况下,去自己慢慢摸索和练习剪纸图像的各种可能。到目前两年多了,成员们还在做这样的练习,从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剪纸手法日趋熟练,但简率、自由、天真,素人艺术本质还是非常鲜明的。
2.在地文化
努力保存与展现在地文化也是剪纸合作社孜孜以求的初衷,在地文化可理解为区域文化,是台湾地区常用的区域文化概念,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保存关键就在于区域文化的重视与坚守。中国剪纸的可贵之处,正是千百年来沉淀其中的中华辽阔土地上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性。剪纸合作社以“种”出剪纸的田野为目标,即是借由剪纸呈现属于在地性的文化,让剪纸从他们这群特定区域里的素人中滋长出来的,有点像从当地土壤里长出来的感觉。前文提到吴耿祯要求成员们实地写生绘制并练习剪出职业的主题、剪出四周典型的自然环境,并将剪纸作品带回生活中去,即是在追求剪纸的在地性。除了这些要求,他们的功课还包括剪出当地的民间信俗文化、原住民文化等。剪纸合作社所在的佳里地区很有风情,当地的民间信仰和庙宇的艺阵文化非常有特色,艺阵文化即庙宇庆典以及围绕庆典暂开的各种民间习俗活动,比如有一个阵头活动叫蜈蚣阵,三年举行一次,108个小孩坐在蜈蚣阵上面,每个小孩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沿着乡镇绕境三天。这样的艺阵文化在台南市非常多,而且非常生猛,很有生命力,是生活里面最好玩的事情。而当地的原住民文化,即为平埔族人的西拉雅文化,保存有一些遗址和原始遗存物,如印纹原始陶罐,以及传统服装服饰等,平埔族人的一些公廨(信仰中心)至今还保留有部分本民族信仰和传说故事等,这些细节都是剪纸合作社成员们需要通过各种体验去进行艺术表达的部分,以确保剪出具有区域文化代表性的作品。
3.人的建设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剪纸合作社以培养人为第一目标,而不限定于剪纸艺术本身。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剪纸合作社能够存续下去,真正种出剪纸的田野,最费时耗力的部分,还是如何有效促进成员们的后续艺术创造才能的发挥和发展,建立并维持剪纸赖以存续的创作主体的稳定性。吴耿祯最花心力去思考和实施的部分,即是这个潜在的培养人的部分,包括要努力留住成员们作为素人的土生土长的特性,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习俗、信仰、生活习惯、时空、自然环境等的感受能力与艺术表达能力,以及促进成员们乐于生活,对周遭事物充满兴趣的态度,真正将艺术生活化,甚至由此改善他们的生命状态。剪纸合作社组建两年多来,大多数成员愿意继续参与,并且积极性高涨,正是剪纸活动满足了他们的诉求,他们本来局限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台南偏乡,却通过参与剪纸合作社,得到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和艺术创作快感,并在与家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高质量的亲情陪伴和成长。
后记
本文是笔者在台湾访谈吴耿祯以及到台南市佳里地区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虽然整个调研期间并未听闻到时下非物质遗产保护热潮中热门的“活态传承”这个词语,但自认为有幸接触到了一个剪纸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看到了从剪纸艺术内在规律考虑传承方法的活生生的例子。中国剪纸作为正在快速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续其独特的生命活力,是常被提及并讨论的问题,最常见的传承措施是课堂教学法,让剪纸走进课堂,美术教师或剪纸传承人在中小学甚至大学开设剪纸课程,普及剪纸教育,一些剪纸传承人或文化部门也开设传承培训班、大师工作室等,面向社会招募剪纸传承志愿者,形式与课堂教学法相近。剪纸传承的课堂教学一般方法是教师或传承人指导学员认识传统剪纸、教会学员基本的剪纸技巧,并辅导学员在课堂上练习剪出剪纸成品,至多再组织学员参与剪纸展览,以作为课程结业成果。然而,接受培训的学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大多数学员均是浅尝辄止,剪纸传承收效甚微。笔者曾针对剪纸传承的效果评估访谈过福建省内具有丰富传承经验的几位省级以上剪纸传承人④,她们均表达了不同程度的传承遗憾,虽然剪纸传承多年,满怀着倾囊相授的热情,但绝少能培养出学员的持续的剪纸兴趣和剪纸艺术潜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就传承观念这个角度来看,剪纸课堂教学传承的问题出在一味地传授剪纸技法、脱离了剪纸生成环境,教学重心局限在剪纸本身。而吴耿祯带领的剪纸合作社始终围绕素人艺术、在地文化、人的建设三方面开展活动,提供了一个剪纸活态传承的新范本。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剪纸合作社的传承方法可以借鉴不可复制,每个地方遇到的人的特质不一样,在地性也不一样,学员的观念、素质、修养等条件也不一样了,如果一味复制,即是违背了以上三大观念基础。
剪纸传承新范式 ——以台湾剪纸合作社为例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高校音乐教学中满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