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云渡桃雕艺术美学价值分析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7-16 09:18 隶属于:文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云渡桃雕艺术作为江苏泗阳地区独特的民间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美学视角对云渡桃雕艺术的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对寓意美、工艺美和哲思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云

  云渡桃雕艺术作为江苏泗阳地区独特的民间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美学视角对云渡桃雕艺术的发展进行梳理,通过对寓意美、工艺美和哲思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云渡桃雕艺术的美学价值。

云渡桃雕艺术美学价值分析

  一、云渡桃雕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云渡桃雕的历史起源

  云渡桃雕,顾名思义是江苏省泗阳县云渡村的一种以桃核为主要原材料的传统民间工艺。它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云渡口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停靠点,明清时有“夭桃万顷”的盛况。云渡人就地取材,在农闲时期用雕刻桃核的方式丰富生活、补贴家用,桃雕也因此作为桃树种植的副产品开始出现。明清时期更是核雕的繁盛期,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但是在国家动荡的民国时期,云渡桃雕自然也和其他手工业一样,难以发展,渐渐衰败。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在卖货郎的叫卖声中,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云渡桃雕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条不紊地发展,并走出国门,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誉。

  (二)云渡桃雕所代表的区域文化特点

  我国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异明显,核雕艺术亦是如此。云渡桃雕有北核之王的美誉,它就地取材,世代相传,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泗阳古称桃源镇,镇中状元墩上下皆是桃树。云渡村处于洪水走廊中的洼涝区,历史上十年九涝,五年四不收。以种地为生的古代先民饱受洪涝灾害的困扰,便用雕刻桃核来表达思想,排遣生活压力。相较于精致严谨、刀法细腻的南派核雕,云渡桃雕依托原材料,细致入微却又粗犷大气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苏北文化中兼具南方委婉和北方豪放的融合性特点。同时在其传统工艺手法与艺术风貌中也可看出北方豁达恣肆,质朴浑厚等文化元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云渡桃雕结合南派核雕代表光福核雕,创作出许多新的艺术造型。云渡桃雕由原本的北方文化特点显著到现今多元化发展,此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云渡桃雕的神话传说与寓意美

  云渡桃雕具有辟邪纳福、吉祥如意的寓意给操劳的云渡人以慰藉。关于桃核的神话传说不少,有两个版本流传较广。一说此处桃林是夸父的一束神箭所化,瘟疫盛行时,在桃林避灾的人们吃桃嚼叶,病渐渐好了,住在桃林的人家也都免于灾祸。“东垒仙桃,百鬼畏之”的说法也因此被世人熟知。于是人们取桃木桃枝以避灾,为携带方便,后改用雕刻的桃核,桃雕工艺因此诞生。另有说法云渡口住一老汉名唤陶厚,家中栽一桃树,果实可延年益寿、消除百病,是西王母蟠桃盛会落下的桃核长成。一日水怪来偷桃,被陶老汉用石锁砸中,后又被篾篮挡住眼睛吓跑到洋河一带继续为非作歹。水怪怕陶厚,于是陶厚用桃核刻成桃篮、桃锁、桃猴给人们驱邪。“家有三棵桃,不怕野鬼嚎。”桃雕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长寿和驱灾辟邪的象征,代表了云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云渡桃雕艺术的工艺美学探究

  (一)云渡桃雕的工艺流程

  相较于其他核雕而言,传统的云渡桃雕工具较为单调,主要由传统雕刻工具如砍刀、刻刀、钢锉、锥子等组成。总体而言,具体流程大致包括煮桃、保存、选料、雕刻四部分。第一步工序煮桃,由于历史原因,泗阳县大片桃树被砍,由原来的收集桃核到现在的去外地寻觅山桃回来水煮取核。煮桃过程费时费力且利用率不高,有时用直接购买成品桃核代替。第二步保存,将桃核表面水淋干后再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桃核外壳与仁分离后即可保存备用。第三步选料极其考验手工艺人的实践经验。桃雕相较于其他雕刻,十分依赖桃核本身纹路,需要根据纹路设计图纸。最后一步雕刻分为粗雕和精雕两种工艺,粗雕较为简单,一般由锉刀挫出大致形状即可,造型简单稚拙,古朴豪放。而精雕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刻画细致且栩栩如生,兼具南北核雕的特点。

  (二)云渡桃雕的工艺表现手法与张力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对明朝晚期桃雕高超手法的咏叹。桃雕手艺人王叔远巧用留白艺术,月光无法雕刻出,却能通过诸多细节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雕刻得出神入化,带给观者眼前无月心中有月的感受。云渡桃雕同样擅长使用各种工艺表现手法,从而在较小的果核上表达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复杂主题,极具艺术张力。云渡桃雕较之其他核雕更强调“以形式艺”,尊重桃核本身的纹路,桃核的外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桃雕的造型,但同时保留了野趣,使得桃雕本身更具天然感。特别是粗雕中常用的以小见大、以细节代整体的手法,使得桃雕更具象征性特点。

  (三)云渡桃雕的纹样图案美

  中国传统图案,大多包含着吉祥的寓意。云渡桃雕的纹样图案美也正体现在此。桃雕作为长寿吉祥、驱灾辟邪的载体,其纹样图案也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十二罗汉、八仙过海、观音弥勒佛等神仙以及金蝉、金蟾、鱼、鹤等元素。同时,桃核表面的纹理由长短不齐、疏密不均、深浅不一的线条构成,充满造型韵律美。这种独特简练、古朴大气的线条,是云渡桃雕纹样的灵魂。创作者基于这些线条创造而出的桃雕艺术品图案浑然一体,不同作品之间又因原材料桃核纹理不同而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是一种“取之象外”,能够突破原本物象的拘束,从而在起到高度概括作用的基础上,承载创作者本身的理念。

  三、云渡桃雕艺术的哲思美

  (一)艺术与劳动生产的辩证关系

  云渡桃雕出自民间,是劳动生产中所诞生的艺术,自身带有田间野趣,是劳动人民淳朴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的体现。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于人对有机世界的改造不局限于肉体的需要,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生产。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以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的这条原则,亦可用在精神生产上。云渡桃雕的诞生在经济上确实起到补贴家用的作用,但探究其根本,在劳动生产中诞生的桃雕艺术并非由于功利性原因,而是按照“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联系”这一准则,这是人特有的。云渡桃雕身上所承载着的劳动人民面对生活的集体意识和美好憧憬本身就是艺术诞生的沃土。所以对于艺术美的规律的探索不可固化或流于表面,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二)云渡桃雕中“儒、释、道”思想的表现

  核舟是云渡桃雕融合“儒、释、道”思想的具体表现,核舟的雕刻大多取材于两个方面,一是苏轼的《赤壁赋》,二是八仙过海。《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广阔境界在小小一桃核上尽显,立意高远,仿佛超脱世俗。表现出桃雕手艺人在雕刻中不仅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还提高了思想境界,更为文人雅士所接受。在玄虚渺茫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简单的这一境界,从苏轼身上过渡到云渡桃雕的艺术创作上。于一方核舟,可窥得大千世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云渡桃雕创作中亦可引用此说法,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设计是一种有我之境,而核舟的确是一种无我之境了。

  (三)云渡桃雕中“侘寂”美学的表现

  “侘寂”是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美学思想之一,主要指事物走向衰颓时展现的枯寂与黯淡之美,即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将原本归于尘土的桃核收集,化腐朽为神奇的云渡桃雕艺术正是体现了这种追求内敛低调,以求深邃意境的美学思想。这一点也在桃雕的色泽美上,桃雕以桃核为原材料,木质物品本会随时间逐渐腐朽,但经过人们长时间地把玩,使得手上的分泌物被桃核充分吸附,色泽也愈深,质感也愈加细腻。桃雕也因此历久弥新,更添别样风采。

  作者:徐闻

  云渡桃雕艺术美学价值分析相关推荐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美学价值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14616.html

声明:《云渡桃雕艺术美学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