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社会系统研究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影响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8-29 09:24 隶属于:文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学科结合分析,是检验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渊源来看,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学科结合分析,是检验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渊源来看,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几乎可以看做以哲学自身纵深延伸的分化过程”[1]。哲学对语言研究的影响贯穿始终,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理论流派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语法研究中的体现,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系统研究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影响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系统来研究,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方法论原则。其主要观点是指出了人类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发展性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并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我们主要探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原则和运用对汉语语法理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当下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有利于发展唯物辩证的思维。其重要原则主要有四点: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应用方面,可以归纳为整体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这四条[2]。下面,我们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理论流派的变化和发展来具体说明。

  从传统语法到汉语形式语法-层次分析法

  层次性原则认为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系统和要素的划分是相对的,任一层次都有组成它的要素,因此任何系统的功能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层次分析法的重点在于研究不同层次特有的属性和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解释出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共有规律和各个层次上的特有规律”[2]。

  语法研究基于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的认知,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原则。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具有二层性,分别为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层。前者仅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后者则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两个层级所包含的要素不仅存在量的差异,更有质的不同。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符号层,即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该层次的要素也包含了从下位到上位的不同层级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子是由下位要素所构成的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狭义的语法就是研究制约句子的组合规则,也就是句法。本文所涉及的语法理论主要是句法理论。

  传统语法在进行句子分析时,主要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其缺点是缺乏“层次”的观念。后来出现了“直接成分分析法”,认为句子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组合,而是具有先后顺序的不同层次组合,将句子按具有直接组合关系的两个成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递次分析。然而层次分析法仍然无法分析深层的语义关系。因此,后来又诞生了“转换生成语法”,又叫“形式语法”。

  汉语形式语法是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实际上建立起来的。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隐性结构和显性结构一说,解决了直接成分分析法局限于表层结构的问题。如果说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在二维平面上的层次分析,那么转换分析法则引入了三维概念,对层次的把握更加深入和立体,不论是在组合上还是在聚合上,它都把语法分析往深处推进了一步。从简单线性到表层结构的层次分析再到隐性结构的提出,都证明了层次性原则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意义。

  汉语功能语法、汉语认知语法-环境分析法

  结构性原则注重结构中各要素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还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而结构就是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各种现象时,要将构成现象的各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张少锋(2018)对环境分析法的介绍中提到还要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外围的系统性解剖”。[2]文本将结构性原则与环境分析法相结合,认为汉语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指导思想是对环境分析法与结构性原则的体现。

  形式语法关注的是对句式的内省,认为句法是个独立体,从句子内部结构中探索制约语法结构的规则。而汉语功能语法跟形式语法相比,有四个突破:1.注意到了语言外因素;2.重视实例多寡反映出的倾向性规律;3.把研究对象看成交际环境中的动态过程;4.重视与语境的联系。功能语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语言外因素的重视,认为句子处于交际环境中,语法现象必然与语义、语用有密切联系,发生相互作用。而汉语认知语法更是将人类认知经验纳入到语法解释中,将语言与人类认知进行了联系。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都是语法理论的外围扩展,是对构成语法现象的各要素的重新认识。

  汉语语义语法、构式语法-整体分析法

  整体性原则的核心观点是系统的“非相加性”。马克思曾说:“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3]从这句话中,我们容易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整体与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具有本质的区别。

  汉语语义语法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挖掘句法结构意义和形式的对应。句子的语义并不等于句子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存在语义指向、语义角色等较为复杂的情况。最能代表整体分析法的是现下的研究热点: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理论是从认知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构式具有自身的构式意义,而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例如现代汉语“X了去了”构式意义,其表示“程度高”、“表示讽刺”等句法意义和语用意义无法从组成部分中的任何词义中推测得出。[5]

  汉语语法理论流变-动态分析法

  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看到事物的全貌,通过了解它的过去,更好地判断它的现在和预测其未来。以整体视野去观察研究历史,分析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有意识地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学术研究。动态分析法要求“将社会现象的变化当做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2]。

  汉语语法理论演变的各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我们用动态分析的视角来看理论演变本身,就能发现一条基于否定之否定的上升发展的连续统:句法形式(内部)→句法形式(内部+外部)→形式+意义→形式与意义的理据分析和解释。正是凭借动态分析的方法,才能在前人的语法理论基础上,推动汉语语法理论的不断发展。

  小结

  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理论武器,对各学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阶段的汉语语法理论体现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整体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不断发展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推动了基于汉语实际的汉语语法理论构建。尽管本文所举的不同阶段的汉语语法理论仅说明了一条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但实际上每个阶段的理论发展都可以视作是综合运用社会系统研究原则与方法的结果。例如,汉语语义语法也体现了语法分析的层次性、汉语形式语法也体现了整体性。总之,通过观察分析汉语语法理论演变历程,我们可以肯定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构建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7-23.

  [2] 张少锋.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感[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2):7-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80.

  [4] 邵敬敏著.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 :(1978-2008)[M]. 商务印书馆, 2011.

  [5] 高俊玲.现代汉语“X了去了”构式研究[J].汉字文化,2020(05):103-105.

  《社会系统研究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影响》来源:《创新时代》,作者: 马楚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15044.html

声明:《社会系统研究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