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精髓。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易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形成理解障碍。评估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创作背景、深层次内涵的理解。而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精髓。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易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形成理解障碍。评估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创作背景、深层次内涵的理解。而语言特征的判定,离不开跨文化视角的支持。因此,探讨跨文化背景下典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征的衍生基础
英美文学作品的衍生基础主要涉及:
(一)社会发展历程独特的社会发展历程为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从英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美国独立后,美国文学作品内容重点逐渐转变,其语言特点多呈现出积极、乐观特征。而同时期由英国主导的对外殖民活动,也对这一阶段的英国文学作品语言形成了较大影响。形成于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多热衷于塑造“他者”形象,并通过主人公的言行鼓吹帝国秩序,这一阶段的英国文学作品主要以白人殖民者思想为内核。而以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特殊发展时段,则为当时英美文学发展提供了充裕动力。在人文主义发展阶段,英美文学作品多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特征,这一阶段文学家所创作的作品,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且多通过不同的故事,歌颂、称赞人的力量与伟大。这一时期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以写实为主。而形成于世界大战期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英美文学作品,其语言特征也具有一定特殊性。这部分作品的语言客观性较强,且作品内容多注重人物、故事细节的描述。
(二)基督教文化随着基督教文化在欧洲的散播,逐渐对英美国家习俗、语言、文化等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著作,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相对较大。具体影响体现为 :第一,语言的直接引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谚语——好人也遭难(The rain falls on the just and the unjust)即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部分。这种直接引用现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第二,基督教教义、思想的化用。部分英美文学作品以基督教教义、思想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第三,基于基督教文化为背景创作。较多信仰基督教的英美文学家,擅长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创作文学作品。
(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也是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文化源泉[1]。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第一,人物形象塑造。著名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以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主人公特洛伊为核心。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及古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的影响。第二,作品主题。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话故事,多以爱情、命运、贪婪等为主题。受古希腊文化影响,英美作家在创作时,常常会将爱情、命运等作为作品的核心主题。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语言特征包含:
(一)善用戏剧独白戏剧性独白最开始是诞生在 1857 年,在后期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面也开始推广应用戏剧性独白。例如在骑士和圆颅党人之歌这一经典性作品当中,便是融入了戏剧性独白表达,能够更为生动准确地呈现出该作品独有的语言特点。说话的人和作品的创作者之间完美分离开来,该种特点也属于戏剧性独白所独有的,读者在阅读这一经典作品过程中,不但能够听到其中主人公的对话声音,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字深入体会主人公所拥有并表现出来的品格气质,对创作者进行实际评价中,所应用的语言风格具有某种突出性和代表性,创作者借助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够将读者顺利引导进入相应的现象空间当中,从而帮助读者对作品中所隐含的精神内涵以及人物品格进行深入感悟和领会。作者在作品创作中应用独白,主要是从现实中来,但其中某些内容会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升华,高于现实。读者深入作品,能够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特语言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性,灵活应用独白进行修饰,能够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层次。
(二)凸显文化意识英美文学作品的载体——英语,具有良好的表意功能,其文体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英美文学作品通过或通俗、或粗狂、或高雅的语言,凸显独特的文化意识,促使阅读者通过文学作品的研读,实现文化传播目的。从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在 19 世纪末以前,英美文学的发展模式基本一致,即经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代主义时期等。而自 19 世纪末这一分界点开始,英美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较大差异。其中,战后的英国文学整体走势特征为 :由写实到实验再到多元化。而美国文学则分别于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经历新老交替、实验学说以及多元化发展(二者发展变化的时间点不同,但总体趋势相似)。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英美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习惯于结合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经历的合理描述,体现文化意识。
(三)灵活引用经典从跨文化角度来看,较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引用经典的现象。英美作家对经典故事、真实事件的引用方式较为灵活。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第一,《圣经》经典化用。英美作家多信仰基督教,其在创作故事情节时,常常会化用圣经中的故事[2]。例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即化用了《圣经》中的创世纪这一典故。在创世纪中,雅各为了追求心中的爱情,与爱人拉吉的父亲达成协议——雅各连续在拉吉家无偿劳动七年。而当七年之约结束时,拉吉的父亲却提出将拉吉的妹妹利亚嫁给雅各。为了娶到拉吉,雅各不得不再次付出 7 年辛勤劳动。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安吉尔在与包含苔丝在内的 4 名姑娘相处时,主动提出帮助她们过河。安吉尔先将另外 3 名姑娘抱过河岸,最后帮助苔丝渡河。在抱起苔丝之前,托马斯·哈代笔下的安吉尔将这次助人为乐事件作如下比喻 :“我用三个利亚换一个拉吉是一件多么值得的事情!” 这一引用方式,既体现了安吉尔对苔丝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英国作家对圣经的深度理解。第二,引用社会现象。部分英美作家在创作情节时,常常会引用既往或近期出现的热点事件,以向读者反映特定的社会现象。例如,在《狼与小羊》这一作品中,作家以贵族、平民间的不平等事件为原型,创作故事情节。整部作品以客观、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上层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以激发人们的反抗意识。英美文学作品对经典的引用,不仅促进了英美文化的传播,还为读者的阅读鉴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论是对经典著作的引用,还是对真实案例、现象的引用,均体现了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在阅读引用部分内容时,为避免面临障碍,需要从跨文化角度入手,积极收集与引用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而确保对作品内容理解的正确性。
三、跨文化背景下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有效策略
为减少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干扰,可运用以下几种策略,精准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特征:
(一)尊重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通常可以分为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不同地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以及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特征各不相同。而各民族也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特征和文化习性,这也是准确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代表标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同风情的民族文化。在对英美文学作品开展鉴赏活动中,应该率先对作品创作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深入调查和深入研究,从而准确掌握作品内涵和创作意图。想要彻底理解其他国家中的文学作品,还应该从尊重差异性角度入手,从内心接受其他文化差异,如此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作品解读效率和质量。
(二)树立跨文化阅读意识跨文化意识也是帮助准确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措施,能够摆脱传统思维模式。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也是对民族特性进行有效区的核心标志。不同地方的不同语言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承载了当地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传统,属于文化交流、沟通的基础工具。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中,应该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大量阅读,从而通过经典作品深入体验异国文化特征,促进语言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文化之间进行深度融合。
(三)挖掘作品深层次思想内涵可将阅读看成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求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常常会受到语言异质性障碍的干扰[3]。为了跨越异质性障碍,减少文化差异对阅读的影响,可将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层次思想内涵,以改善阅读质量。例如,阅读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可将美国黑人、白人间的种族关系作为背景,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一作品中主人公白人哈克贝利、黑人吉姆间的友谊,并探讨该作品对宗教的评价,进而实现英美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分析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了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可参照英美两国的社会发展背景、文化源头等,合理确定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此外,为改善英美文学作品分析质量,还可持续总结英美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差异,通过跨文化路径,深化对不同作品内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董艳媛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20,(14):112-113.
[2] 朱新燕 .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研究[J].中国文艺家 ,2020,(05):63+65.
[3] 杨忠妍. 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青年文学家 ,2020,(12):139.
作者:郑伊然
基于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分析相关推荐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大学语文的困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1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