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师范类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基本以培养具有较扎实而系统的音乐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1],具有一定特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音乐学专业与
师范类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基本以培养具有较扎实而系统的音乐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1],具有一定特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相比,有着专业技能较为薄弱的特点,还存在着教学与应用、培养与需要有部分环节脱节,因此存在即兴伴奏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的问题[2]。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日常教学任务对即兴伴奏技能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所以研究即兴伴奏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概况
(一)课程简介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是师范类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这是一门结合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与乐理基础、和声基础、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声乐基础等专业课程紧密联系。随时代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发展,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课程,已逐渐显露出自身的时代价值与艺术特点,成为集音乐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虽然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从广义上来说,钢琴即兴伴奏是指伴奏者在为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乃至诗歌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伴奏时,钢琴弹奏者不依赖于伴奏正谱,而是凭着对乐曲主旋律的大致了解,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音乐发展的需要作即兴的发挥,以即兴弹奏的方式完成对表演的伴奏任务乃至作即兴弹奏的表演[3]。但普遍师范类院校音乐学专业设立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往往是针对狭义上即兴伴奏定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里的狭义是指针对某一首单旋律的歌曲,根据旋律的和声走向编配合适的和声及伴奏织体,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曲风演奏出不同的风格。由于学生生源钢琴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课时安排较紧凑等原因,大学的即兴伴奏课程设计往往对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比如根据特定的情境灵活运用相关即兴元素进行即兴创作演奏,这对师范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还是相对困难的。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新时代发展下的师范类院校即兴伴奏教学目标趋势是由单向走向多元、综合与均衡并重。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多元综合的原则,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编配和弦由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到重属和弦以及变和弦的运用;二是编配织体由柱式、分解、半分解、琶音到变化织体以及加花的点缀运用;三是由自由编写前奏、间奏、尾声到根据情境编写即兴元素的演奏;四是由无旋律伴奏的织体训练到自弹自唱灵活运用的多元化训练;五是所有24个大小调的转调训练。课程中所运用的歌曲首先要符合学生本身的程度、进度和技术要求,还要能够在主题思想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教育功能作品,多选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以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为目的。即兴伴奏课程就是以探寻其即兴基础上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为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术、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向,提高学生对音乐风格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以发散性创作性思维学习,从而扩大艺术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学生提高了瞬间反应能力,才能熟练地进行即兴伴奏,继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门课能够切实符合社会的需求,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及教师招考当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即兴伴奏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招聘竞争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
二、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固化,缺乏学科联系
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即兴伴奏在招聘中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钢琴演奏和声乐演唱,但是即兴伴奏课程从课程设置的学期安排和课时量安排上来看,只有一学年的课时安排,与钢琴或声乐专业课四年的课时安排和“一对一”上课模式形成较大落差。即兴伴奏课程大多以大班集体课的模式,很难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生钢琴基础的程度参差不齐,统一的学习进度,且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集一体的学科,和乐理基础、和声基础、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紧密联系,但目前存在学科教学存在“自扫门前雪”的状态,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难以形成清晰明确的音乐专业知识体系。
(二)学科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够细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钢琴独奏和即兴伴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奏形式,钢琴即兴伴奏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钢琴伴奏的一种类型。因此,钢琴伴奏的一般功能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不能以钢琴独奏的方式来诠释。但是即兴伴奏与一般普通的正谱伴奏又有很大的区别,“即兴”两字就要求演奏者在短时间内就要对作品的风格、调式调性、和弦、织体等进行具体分析运用,根据实际的演奏形式选择合适的速度力量进行符合情景的演奏。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定位不够清晰,过程性环节设计没有分化阶段性小目标教学,一学年的课时安排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意识不足
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以集体课大班上课的模式居多,存在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目前高校多以大班集体课的形式在电钢教室上课,很难实现完全的小组教学或者“一对一”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由此,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小组,尝试以小组辅导集合集体大课共同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多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创造学生多元学习的可能性。
(四)教学实践不足,积累经验较少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对实际伴奏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训练课时不足,学生难以积累经验。教师往往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讲解和弦织体的编配方面,回课的方向也是侧重在个人演奏上,学生整体的合作意识和实践积累还是相对薄弱。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实际实践能力。
三、应用性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课程设置合理化,实现交叉学科融合
目前师范类音乐学专业都设置有乐理基础、和声基础、曲式分析、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够实现交叉学科的互相渗透,学科之间缺乏联系,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很难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即兴伴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将各个学科紧密联系才能使应用性教学的效率最大化[4]。如钢琴基础课程可在大一大二时就加强练习基本的音阶琶音练习与正三、副三和弦的就近原则转位练习,为即兴伴奏的转调练习做好预备工作,可用一首和弦织体都较为简单的车尔尼599练习曲尝试做近关系调的转调练习,钢琴基本练习中的所有技能点训练都是在为即兴伴奏丰富的织体编配以及加花点缀做准备,具备全面而扎实的钢琴基础技能是弹好即兴伴奏的前提;乐理基础、和声基础课程为即兴伴奏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地基,如果学生对和声框架的应用方法不熟悉会严重影响整首作品演奏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无法达到衬托旋律丰富音响的效果,建议增加键盘和声实践练习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在听觉和手指把位方面更加明确和声的具体效果,区别和谐和不和谐音程和和弦的色彩,不断提高学生的和声思维逻辑和音乐色彩判断力;视唱练耳、声乐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两种唱名法,稳定听力调性的固定和声走向,多以半音移调的练声模式做近关系调的转调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觉多元化训练习惯。在声乐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学生多为他人弹伴奏,创造更多机会锻炼学生的音乐合作能力,为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或团队合作提高灵活运用的可能性。学科之间应加强互动,从学生大一入校开始就不断在各音乐专业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相关技能点的学习,任课教师应多组织教学交流讨论,多开设公开课注重评课环节,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明确学科定位,细化阶段性教学目标
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明确学科定位,再设计循序渐进、合理安排的过程性小目标,根据学生具体的回课反馈,及时做教学内容方面的调整,以保障教学质量。目前师范类院校学生在即兴伴奏训练中有时会忽略伴奏的本质,把即兴伴奏当成钢琴独奏来练习,这样没有清晰思路的练习是很难有效率的。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理解钢琴独奏和即兴伴奏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明确钢琴即兴伴奏的作用是具有引导歌曲的调式调性、音高和速度,顺利衔接歌曲演唱部分,还应该突出表现歌曲的特定节拍、节奏风格和加强歌曲旋律表现力。实践中努力达到烘托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情感,描绘特定场景、背景、意境,营造特定气氛,增强音乐感染力的作用。钢琴即兴伴奏狭义地来说是对旋律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应用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往往蕴含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安排方面,第一学期上半学期可选择合适的儿歌或抒情小曲,编配和弦以正三和弦为主、副三和弦为辅的原则,根据歌曲的类型选用柱式、分解、半分解以及琶音四种基本伴奏织体[5];下半学期选择需要进行织体变化的艺术歌曲,根据和声走向加入重属和弦以及变和弦的运用,丰富和声效果,适量运用加花手法,使伴奏织体更具特色。第一学期以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转调训练(C/a-G/e-F/d-D/b-bB/g-A/#f-bE/c),以音阶琶音入手熟练掌握调性,然后可用就近原则训练正三和弦的和弦连接培养调性听力,加强固定节奏型的变化以及和弦转位的把位练习,最后再以简单歌曲逐一转调训练。第二学期的上半学期着重训练无旋律伴奏以及自弹自唱的能力,下半学期要求学生课下积累一定量的优秀作品的正谱伴奏,分析研究优秀的伴奏谱例,多借鉴多运用,在教学训练自由写前奏、间奏、尾声以及根据情境编写即兴元素的演奏时才能具备一定的音乐思维能力。第二学期由三升三降的转调训练增加至五升六降,熟练掌握24个大小调后再以近关系调的模式对歌曲进行模进训练。需要多增加如民歌、京剧、通俗歌曲谱例编配,拓宽学生的曲库量,再系统归纳每种不同类型谱例对应具体的伴奏音型,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和实践过程来融合,以达到灵活运用的最终目的。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即兴伴奏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融合。目前高校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多在电钢教室以集体课的形式上课,班级人数大多在30~50人,这种模式不利于分层次教学,基础差的学生容易跟不上教学进度,应该根据学生钢琴基础的程度分小组制订对应的学习规划和进度安排,以集体课和小组教学交叉授课,统筹安排学习计划,采用多互动,及时反馈,有效评价机制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即兴伴奏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点带线的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促进积极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氛围。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应积极主动通过多项线上课程的学习培训,积极响应时代需要的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的理念,使用学习通以及微信、QQ、大学慕课等多项线上教学软件教学,配合线下课程教学完成教学工作,紧抓回课质量,保证教学效率。
(四)加大实践活动比重,确保理论结合实际
所谓应用性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践融合理论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其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音乐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放到应有的高度,学会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并加大实践活动环节的安排比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课堂日常回课环节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克服畏难情绪,努力与歌唱者培养默契,学会倾听,同步呼吸断句,合作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所谓伴奏,归根结底是通过与合作者的合作过程来体现的,这个合作对象有可能是自己,通过自弹自唱的方式呈现,也有可能是一人或多人以独唱独奏或重唱重奏等方式。所以必须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中可以定期举行即兴伴奏的研讨活动,多举行钢琴即兴伴奏音乐会或有关师范生技能的比赛等,提高学生对即兴伴奏实践的积极性并促进实践带动理论知识良性循环。只看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应用性教学必须紧抓实践,在实践中融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锻炼积累经验,以达到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目的。
四、结语
即兴伴奏课程的应用性教学必须从根本上让学生认清即兴伴奏课程的本质,加强实践环节多开展有关即兴伴奏的音乐会或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同时,不断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与即兴创作能力以及音乐鉴赏与音乐合作能力,使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更符合社会需要,同时也能不断推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师水平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建设雏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陈姝璇.《钢琴即兴伴奏模式化训练教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秦润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张泽影.高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现状调查研究——以武汉三所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5]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探究》来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作者:吴晶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17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