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危机管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8-05 09:01 隶属于:医学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因冠脉供血不足引发,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30min以上的憋闷感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特征[1,2]。抢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

  急性心肌梗死因冠脉供血不足引发,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30min以上的憋闷感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的特征[1,2]。抢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脏供血。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情况较紧急,多数患者均需送至医院进行抢救,但一般的急诊抢救流程长,急诊室前处理、确诊、抢救等环节耗费的时间均可能影响患者的抢救效果,贻误最佳时机,导致预后较差。因此,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模式对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危机管理模式是通过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来提前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3]。本研究旨在探究危机管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危机管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1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实行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74(64.50±3.5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3h,平均(1.25±0.20)h。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5(64.45±3.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5min~4h,平均(1.30±0.2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1.2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心电图确诊;③年龄60~80岁;④入院时意识清楚,可正常沟通。(2)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者;③精神疾病者;④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3方法1.3.1对照组实行常规急诊护理,具体如下:急诊人员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出诊,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供氧并抢救,对胸口疼痛剧烈的患者进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并立即将患者转运回院,完成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后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3.2研究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具体如下:(1)成立危机管理急救护理小组:由专科医生、护士长和5年以上急救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士组成,通过专家讲座、会议等方式强化急救知识培训,并组织成员学习危机管理理论,待通过考核后方可入组。(2)人员安排:根据人力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出现各层级护士工作内容重叠情况,并适当安排备班人员,以免夜间抢救或节假日急救出现人员不足现象。(3)院前急救危机护理:医院需设立急救预防系统,接到急救电话后,急诊人员需在3min内出诊,并在急救人员赶赴现场时立即通知院内相关人员做好各项准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设绿色通道。所有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的突发情况应对经验,可快速、有效地处理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呼吸骤停、休克等情况,挽救患者生命。(4)院内急救危机护理:患者送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需按分工有序进行各项抢救措施,需在入院8min内完成供氧、输液以及心肌酶、心肌标志物、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明确患者病情,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通过绿色通道对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及时联络各科室做好相应准备,减少转诊耽误的时间。(5)交接危机护理:患者在送往医院或检查科室时,容易在转运途中因护理不当引发碰撞、坠床或交接时病情记录不完善,影响治疗。因此,在转运患者时,护理人员需提前准备好除颤仪、监护仪等抢救物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做好转移措施,护住患者的头部,避免发生碰撞,将其安全送至导管室,如患者无需进行PCI治疗,则送往专科治疗,交接时做好需将相关患者资料转交给相关医护人员,便于快速救治患者。1.4评价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静脉采血、分诊评估、急救、准备介入和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护理1月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相关指标研究组的静脉采血、分诊评估、急救、准备介入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作为常见的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5,6]。快速有效的急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7]。但常规急救过程缺乏规范化、细节化,会因医疗器械准备不当、护理失误等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危机事件,影响患者预后。常规的急诊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需求,对危机事件的影响较小,因此,需要应用危机管理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静脉采血、分诊评估、急救、准备介入和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说明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可缩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原因在于,危机管理急救护理小组的成立可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专业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而危机管理理论的培训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在救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主动规避风险,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合理安排人力和工作时间,可有效避免各层级护士工作内容重叠或节假日人力不足的发生,提高抢救效率[8]。在危机管理急诊护理过程中,急救预防系统的设立便于医院接到患者求助电话后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于3min内出诊,并在赶赴现场时立即做好各项准备,使患者到院后可立即接受救治,有效缩短了准备时间,提高急诊效率。而在院内急救时,医护人员按分工有序进行抢救,可避免忙乱出错、医护配合不默契现象;在入院8min内完成供氧、输液以及各项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可尽量减少分诊评估及检查、准备PCI治疗所耽误的时间[9]。此外,交接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危险因素,提前做好各项措施,可有效避免碰撞等突发情况导致的疾病恶化,有利于改善预后,降低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模式可缩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群星,尹德录.急性心肌梗死低温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40(2):264-267.

  [2]胡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对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3):4213-4215.

  [3]陈美芳,吴月峰,黄春华.危机管理模式结合传统外伤急救护理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93-695.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5]耿壮丽.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6):2913-2915.

  [6]朱莉,龚黎琳,侬宇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6):750-752.

  [7]李传娇,吉翠翠,任守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3):101-103.

  [8]魏安娜,留静,饶巧莹.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2):1513-1515.

  [9]高维玲,杨明秀.改进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3):488-489.

  《危机管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来源:《现代诊断与治疗》,作者:王俊仙 李维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yxlw/14815.html

声明:《危机管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