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血压对于患者身心具有较大伤害,切实有效的护理手段能缓解患者病情[1]。本文将2016年2月`2019年5月在本社区确诊的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循证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护理中的
高血压对于患者身心具有较大伤害,切实有效的护理手段能缓解患者病情[1]。本文将2016年2月`2019年5月在本社区确诊的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循证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2月~2019年5月在本社区确诊的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9.32±1.23)岁;观察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58.89±1.06)岁,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为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基础上,按照高血压护理指南,叮嘱患者饮食、运动注意事项,并安排患者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用药。观察组:对患者行循证护理。具体护理办法为:(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家庭、病理状况,以此为基础,制定规范的护理计划,并明确护理重点和措施要求。(2)采用用药监督卡制度,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管理,以此来实现漏服和多服问题的有效控制。(3)部分高血压患者情绪低迷,有焦虑、烦躁表现,在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交流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压力[2]。(4)在循证护理中,还应注重预防护理措施应用,即要求知名医生、专家来本社区讲座,提升患者及家属对于该疾病的认知能力,能积极的从生活中进行预防,实现患者饮食、运动的有效管理。(5)为提升患者护理质量,本次护理建立随访与指导制度,即建立本社区高血压患者交流群,借助于现代通信设备,定期性的联系患者,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并基于护理建议指导。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1)血压控制状况;血压控制状况根据患者表现进行打分,整体分为良好、尚可、无效三个级别。其中,良好表示高血压患者血压有明显降低,且整体状况平稳,而尚可表示患者血压降低,然有阶段性增高状况,此外,无效表示护理前后患者血压无变化。(2)护理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采用本社区资质评分表,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对比中,对照组患者良好、尚可、无效人数分别为7例(33.33%)、10例(47.62%)、4例(19.05%),血压控制总体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患者良好、尚可、无效人数分别为13例(61.90%),8例(38.10%),0例(0.00%),血压控制总体有效率为100%。计数资料检验中,x2值为4.4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状况较优,数据差异明显(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中,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人数分别为5例(23.81%)、10例(47.62%)、6例(28.57%),总体满意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人数分别为13例(61.90%)、7例(33.33%)、1例(4.76%),总体满意率为95.24%。计数资料检验中,x2值为4.29;相比而言,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大量药物,这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循证护理是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手段,其在调查患者高血压诊断状况、患者心理状况、病情发展状况等要素的基础上,合理的指导护理计划,确保护理过程的针对性,有效性[3]。具体而言,在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首先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这有效的增强了患者的康复信心,提升了护理顺从程度。其次,循证护理关注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通过社区科普、专家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患者对于该疾病的认知程度,确保了患者日常行为、饮食的规范。此外,其建立了高效的交流机制,实现了患者病况的及时查询,提升了护理质量。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社会高血压患者护理中效果更优,其能提升血压控制水平,保证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远丽.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16):82-83.
[2]郭艳辉.阿托伐他汀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其血管内皮功能与炎症反应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7,37(03):62-64.
[3]韩春娥.循证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21):168-170.
《循证护理在社区高血压护理的运用》来源:《临床医药文献》,作者:于恩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yxlw/1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