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下面文章主要采用病案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理实一体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 依据临床真实情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创新,突出学习者主体作用
下面文章主要采用病案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理实一体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 依据临床真实情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创新,突出学习者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关键词:休克,教学设计,病理学
一、病理学课程定位
病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开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共计54学时。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桥梁课。
“休克”是临床内、外、妇、儿中一个常见的全身病理过程,同时也是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重要考点。 通过该任务的学习,能为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与衔接,并能为今后在护理工作岗位中及时、准确判定患者是否发生休克打下基础。
二、休克教学设计
按照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以岗位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遵循“病案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整个教学设计思路包括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设计、教学评估四个方面。
1.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标准,结合护理岗位需求,紧扣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休克的本质、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具备休克的病因分类;能做到休克的病理临床联系。
(2)能力目标。能在今后护理工作岗位中及时、准确判断患者有无发生休克,以便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能对发生休克的病人进行健康指导。
(3)素质目标。学会观察患者、判断病情发展,体会患者病痛所在,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书籍等工具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内容
(1)教材及内容的选取
教材选用全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唐忠辉、陈秀娇主编,该教材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图文并茂,并且内容上增加了案例分析,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次课程内容休克,主要讲解休克的本质、分类、各期微循环特点及其病理临床联系。 知识拓展:休克的防治原则。
(2)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休克的本质、分类、各期微循环特点及其临床表现;难点为休克的发展过程。 通过联系案例及动画,将枯燥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以突破难点。
(3)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及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实施设计
任务驱动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教学模式。 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和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蕴涵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轻松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次教学实施通过病案驱动,实现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拓展任务来进行。
(1)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病例讨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辅以启发诱导、对比分析、动画模拟、相片展示、学生讲解、情境模拟实践岗位核心技能训练等具体方法。
(2)教学实施步骤
①课前下达工作任务,利用字典查找shock 的本意;把本次内容所需用到的六个与休克有关的病案通过 QQ“作业”功能下发给全班同学,将全班同学分为6个组,每组10人左右。按照学习小组使用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如慕课、病理学园地)等,分析讨论,做好汇报材料。
②课堂病案引领,任务驱动新课导入由已学习的呼吸系统疾病案例(大叶性肺炎)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休克”。
请同学回答shock这一单词在字典中的原意,引导出人类对休克这一疾病理解的发展过程,最终得出休克的概念,并对本概念进行归纳得出休克本质: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采用六个与休克有关的病案引申出相关理论知识点:
任务驱动(一):通过对六个病案的分析,找出导致休克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理论知识:休克的病因分类,最后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任务驱动(二):通过已找出可能导致休克的病因,归纳出有几种可以引起休克发生的环节? 理论知识:休克按始动环节分类,最后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任务驱动(三):通过对六个病案的分析,找出休克发生后可以有哪些病理变化? 理论知识:休克经典的临床表现,最后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情境模拟实践岗位核心技能训练:根据归纳得出的休克经典临床表现,让六组学生(2人)分别进行表演,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当考虑患者发生休克时应注意观察的六项内容。
(3)过渡:回顾休克的本质,根据微循环模式图复习微循环知识:七个组成、三个交通、两种调节。 将两种调节简单概括为儿茶酚胺等物质使微循环平滑肌收缩;而组安、酸性物质则可使微循环平滑肌舒张。并以教室为例,把教室看成微循环。教室前、后门分别为微动脉、微静脉,同学坐的每排座位为毛细血管网,描述正常人体微循环的运行。
(4)教师引导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①利用课间十分钟请同学看第2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看完后分组讨论休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发生机制、灌流特点及其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②请几位同学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
③根据同学讲述的结果判断学生对本章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列表的形式对休克的分期;各期发病机制、灌流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教学。
(5)课堂小结:进行课后归纳总结,以提纲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本章所学的所有知识。 并提问个别同学,查看学习情况。
4.教学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对教学进行评估。① 用思维导图对该节内容进行小结;②病案分析测试。
三、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采用病案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相结合,理实一体教学,即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为主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而老师通过采用病案讨论起到的是启发引导、把控课堂走向、指导学生的作用,完全打破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将课程内容更好的、更充分的理解吸收。
参考文献:
[1]郑健英。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9-100。
推荐期刊:《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反映我国高中等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研究进展、国际医学教育发展动态,开展医学教育交流的学术性刊物,供高中等医药院校(包括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师、医师、教育研究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医学生,以及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阅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yxlw/8780.html
文章TAG标签: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