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筛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8-09-01 14:35 隶属于:医学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90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入院后24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并采取常规血栓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90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入院后24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并采取常规血栓防治流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情况,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13.85%),明显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5例,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19例(46.34%)股骨颈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52.00%)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骨折后24h内D-二聚体浓度>300ng/mL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00ng/m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应从急症诊断开始给予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关键词:骨质疏松;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

  我国骨质疏松发病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伤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医疗负担[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有的药物和物理预防措施无法完全避免,术前仍有10%~20%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增加肺栓塞和猝死的风险[3].本研究以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超声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了解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病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690例.入选标准:伤后24h内来院就医,确诊为髋部骨折(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折);低能量损伤.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接受保守治疗,以及再次入院的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296例,男102例,女194例,年龄50~85岁,平均(67.52±8.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394例,男155例,女239例,年龄50~89岁,平均(67.10±10.52)岁.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筛查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横断面间断加压法依次筛查股静脉、静脉、腓静脉等下肢深静脉,再沿静脉纵切面依次检测上述静脉.观察静脉内径、管腔血栓形成情况及累及部位,同时观察呼吸或轻度挤压状态下血栓活动情况.存在下述一项则可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血管无法压闭;管腔中可见实性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血流沿管壁与血栓单侧或双侧通过呈“轨道征”.

  1.2.2血栓防治流程及观察指标

  入院后24h内行D-二聚体浓度检测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3500IU,1次/d.确诊为静脉及其近段静脉血栓的患者植入下肢静脉滤器.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情况,包括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等.

  1.2.3D-二聚体检测

  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mL,2000r/min离心20min,收集血小板血浆,2h内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盒: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D-二聚体正常范围≤300ng/mL.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情况

  股骨颈骨折296例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13.85%),均为无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髋部骨折中同侧下肢33例,双侧下肢8例,均未出现肺栓塞;男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394例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75例(19.04%),均为无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髋部骨折中同侧下肢66例,双侧下肢9例,均未出现肺栓塞;男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b1

  2.2不同类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时间

  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19例(46.34%)股骨颈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52.00%)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次日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24~48h,48~72h,72~96h,>96h股骨颈骨折患者新增病例分别为:8例(19.51%),6例(14.63%),4例(9.76%),4例(9.76%);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新增18例(24.00%),10例(13.33%),5例(6.67%),3例(4.00%).

  2.3不同类型骨折后24h内D-二聚体水平

  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后24h内D-二聚体浓度>300ng/mL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00ng/m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b2

  2.4术前内科并发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b3

  3讨论

  静脉血管壁受损、血液高凝、血流滞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诱因[4].其中患肢制动、手术麻醉会降低静脉血流速度和下肢张力[5];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跌倒引发的骨折碎片或挫伤会损伤股静脉[6];外伤、手术均会提升血小板的黏附力,体内脱水状态也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7],上述因素均可引发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目前,该领域研究多集中在骨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方面,对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以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本次研究显示: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85%,19.04%,处于国内平均水平(10%~20%).进一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显示:不同年龄段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临床认可度较高的治疗时间为骨伤后24~48h内行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但对骨伤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未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中患者伤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可能与患者在就诊前脱水、疼痛刺激导致的体内反应性高凝状态有关,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提示尽早手术和功能锻炼是降低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病率的关键.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物,可间接反映出纤溶系统亢进和体内高凝状态.本次研究显示:骨折后24h内D-二聚体浓度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正常者明显增加,提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指标.骨质疏松多见于中老年人,伴内科并发症的比例较高,本研究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提高,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明显提高.可能与上述并发症患者术前均需要通过内科治疗控制病情、推迟手术时间有关;提示对于上述患者应由内科、骨科、麻醉科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最大限度地缩短治疗时间,是降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yxlw/9558.html

声明:《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