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操作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7-09 16:32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拥有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素养,是新时代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学习,获得动手操作的数学素养,既能化抽象知识为直观知识,帮助

  摘 要:拥有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素养,是新时代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学习,获得动手操作的数学素养,既能化抽象知识为直观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几何空间观念,又能倍增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操作

数学

  引 言

  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关键数学能力 [1] 。让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解决问题,既是小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方法,也是他们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能力,更是新时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素养,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操作让课堂教学效率倍增

  效率是数学课堂的生命线。课堂操作既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让学生获得必备的操作能力,从而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例如,教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达成教学目标的效度。

  (一)模拟拆分红包,学习 1 元 =10 角笔者首先给每个学习小组的 6 位学生随机分发红包:①号红包装 10 张 1 角样币,②号红包装 1 张 1 元的样币,③号红包装 8 张 1 角样币,④号红包装 12 张 1 角样币,⑤号红包装 9 张 1 角样币,⑥号红包装 1 张 1 元样币、1 张 1 角样币;接着让学生拆开自己的红包,数一数红包里有多少钱,再比一比,谁的红包里钱最多,谁的红包里钱最少,哪两个人的钱一样多,分别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一试,移动 6 个红包中的钱,使每个红包的钱一样多;最后让学生把 6 个红包的钱汇总在一起,买 1 本单价 1 元的笔记本,共有几种付钱方法。

  (二)模拟超市购物,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教师首先请扮演商店老板的学生在购物区出示贴有价格标签的水写笔(1 元 / 支)、笔记本(5 角 / 本)、铅笔(3 角 / 支)、橡皮(2 角 / 块),再给每个学习组发一个钱包,钱包里装有 1 元硬币 1 枚、5 角硬币 2 枚、1 角硬币 10 枚;接着让学生按小组分别模拟下面三种情境购物,一是购买两本笔记本,二是用 2 元钱购买文具,三是每种文具都买一样;最后要求营业员和顾客核对应付钱是否正确,表扬付钱正确的小组。回顾上面两组操作,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轻松认识到钱的多少与张数无关,而是与钞票的面值大小相关。学生通过移动样币使每人红包一样多和购买笔记本有几种付钱方法等操作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 1 元和 10 角的价值是一样的,即 1 元 =10 角。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在购物中感受 1 元、5 角和 1 角的实际意义,熟练掌握 1 元和 10 角之间的转换,深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数的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二、操作让思维深度获得拓展

  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既能够养成独立动手探索数学知识的习惯,又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落实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例如,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课中,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操作活动解决这一重难点。第一步,让学生用塑料吸管围成三角形,感知不是任何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先让学生用吸管围成三角形,再让学生展示围成的三角形。然后笔者问:把塑料吸管围成三角形,需要把吸管分成几段?(三段)。接着笔者把吸管分成三段,请学生把这三段吸管围成三角形,第一个学生没有围出三角形,再让别的学生挑战,看看谁能把三段吸管围成三角形(所有学生都无法围成三角形)。这时笔者追问:为什么围不成?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获得“不是任何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的初步结论。第二步,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究,怎么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先让学生任意选择学具袋中的三条线段(学具袋中有 3cm、4cm、5cm、6cm、7cm 和 8cm 的小棒各一根),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表中,然后试一试取出的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接着要求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小棒长度,想一想怎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分组展示操作结果,汇报验证结果。上面的操作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感受了螺旋上升、阶梯前进的思维方式;操作实验结果的不唯一性和不可确定性,促使学生养成用批判眼光审视操作结果的思维习惯;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普遍规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独创性,使学生获得了概括思维能力。整个操作过程切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操作活动,既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掌握、内化知识,又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三、操作让抽象知识直观化

  直观操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例如,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教材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6×2=12,6×20=120,6×200=1200”和“20×4=80, 10×4=40,5×4=20”两组算式,初步概括出规律,再让学生举例验证及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按教材所示方法教授,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一些作用,但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到变化规律的几何意义。因此,笔者在教学这项内容时,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首先笔者以图片形式出示一个长 80 米、宽 60 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接着让学生画出长不变,宽缩小 3 倍后的长方形,并计算其面积;然后让学生画出长不变,宽扩大 2 倍后的长方形,并计算其面积;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算式和图形说一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后积有什么变化规律。通过这样的操作,巧妙把积的变化规律和长方形的面积变化相结合,让学生直观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用几何的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规律通俗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知识,使学生真正把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实质和内涵。四、操作让空间观念得到建构学生建构空间观念,单纯依靠说、看、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亲自量一量、画一画、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才能初步形成空间概念,逐步建构并最终在头脑中获得完整的几何空间观念。例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时,笔者通过以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几何观念。

  一是描一描,要求学生把一片树叶的外围用线描出来,再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描出的线一样长吗?学生可以用重叠法比较,得出树叶外围的线是一样长的,再告知学生,围绕树叶外围描出的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描线初步获得周长的几何含义。

  二是量一量,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到屏幕前说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哪些线段的和,再量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周长所需要的线段长度,最后汇总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三是画一画,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周长是 10cm 的平面图形,形状自定;四是摆一摆,把学具袋中的 12 个小正方形(边长 1cm)摆成一个长方形,试试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五是算一算,让学生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全面建构周长的空间观念。至此,学生在描、量、画、摆和算这五项操作活动中,充分建构了周长的几何概念,动手完善了周长的几何模型,最终实现了几何图形和空间模型的无缝链接。结 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做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外,教师还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已经成为现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将抽象知识直观化,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林.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7(Z2):1.

  [2] 村洋太郎[日]著,刘玮译.图解数学数学法:让抽象的数学直观起来[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

  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680.html

文章TAG标签:核心素养论文小学数学论文

声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