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地理教学视角下中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述评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08-24 14:24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内渗透海洋意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海洋知识零散化、意识层面的教育薄弱。缺乏具体的课程依据、海洋意识概念不具操作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

  摘 要: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内渗透海洋意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海洋知识零散化、“意识”层面的教育薄弱。缺乏具体的课程依据、“海洋意识”概念不具操作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不紧密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明确地理学科内海洋意识教育目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海洋意识”进行操作性定义,开展“一带一路”等主题海洋教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海洋意识教育不理想的现状。

  关键词:海洋意识;现状述评;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

  中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形式多样,包括相关学科教学渗透、组织海洋知识竞赛、开展海洋主题活动、开办海洋特色班等。其中,通过相关学科教学渗透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是当前中学阶段重要的海洋意识教育形式。地理学科与海洋意识密切相关。综观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渗透海洋知识,培养海洋意识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其影响因素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地理教学视角下海洋意识教育现状

  (一)地理教学中海洋知识零散化

  综观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必修课程,海洋知识的组织与选择更多是基于学科内“经验式”编排,缺乏更上位的课程指导,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其他相关学科的 “统筹”式安排力度不足,地理学科内编排的海洋知识尚未有明确的体系,呈现零散化的特点。

  零散式的课程编排模式必然使教学碎片化、零散化。以初中地理为例,当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海洋知识方面仅涉及如下内容:一是在“大洲和大洋”部分介绍了四大洋,且介绍大洲的篇幅、内容比重远远大于大洋;二是在“极地地区”部分阐述了关于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的位置、降水量、资源、环境等内容;三是简单介绍了我国濒临的海洋、岛屿、内海和临海的国家等;四是在“南方地区”部分介绍交通方式时涉及了部分相关海洋知识。同时,从阐述角度而言,教材并未凸显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在讲 “日本”这节内容,虽阐述了日本的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但并未凸显“海”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二)“意识”层面的教育薄弱

  意识是一个比较抽象和模糊的概念,它有很多的切入点。某种意识的形成,往往不需要很多的知识或经验作支撑,若干个甚至一两个激烈的诱因,就可能对某种意识的形成和确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同理,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借助生活领域、生产领域,或个人、国家、民族的典型案例来进行。[1]当前,地理学科内对海洋“意识”层面的教育比较薄弱,侧重知识的讲授,对“意识”培养则关注较少。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讲述“日本”时,侧重阐述日本的地理环境、工业和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识记”的成分更多,而对于“海洋对日本的工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意识”层面的内容分析较为欠缺。又如,初中地理在讲述我国“疆域”时,限于阐述我国濒临的海洋、岛屿和海上邻国等“识记”内容,而关于我国的海陆位置特点对我国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影响,并未展开分析、讨论。

  二、影响海洋意识培养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具体的课程与教学依据

  海洋教育目前已成为世界性教育问题,海洋教育目前还没有被学科的视野所捕获,研究者在细碎的探究中,很难探究其全貌。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课程依据,导致各学科无法各司其职地在海洋意识培养中担当其应有的学科责任。不管是从必要性,还是从科学性来讲,在中学阶段普及推广系统的海洋意识教育,均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由于缺乏国家层面权威的课程依据,导致各学科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过程中,均处于零星式渗透海洋意识。并且各学科之间在海洋意识培养过程中,结合自身课程的属性特点,应该侧重渗透不同维度的海洋意识,但是,由于没有指导性的、统领性的文件,既难保障海洋意识培养的系统性,也难避免不同学科间的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海洋意识”概念笼统,不具操作性

  当前,学者们从多种角度对海洋意识下了定义。例如从海洋价值的角度,冯梁认为,21 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系统的理性认识[2];从国家的角度,何立居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它的内涵里,既包括国家现实的海洋利益,又包括国家长远的海洋利益,既包括海洋经济利益,又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利益[3](P1-2) ;从人类的角度,何兆雄提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4];从认识的角度,饶咬成认为海洋的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人们产生关于海洋的认识,这种认识,被称为海洋意识[5]。但是,上述海洋意识的定义,对于课程制定、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均不具备针对性。因此,在这种笼统、宏观的定义之下,教师很难据此去合理选择、组织教学素材。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不紧密

  海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海洋知识的教授,但又绝不等同于海洋知识的教授。“意识”更强调体验,更注重思维的参与。意识的形成,依赖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一些激烈的诱因,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思维的机会。例如当学生看到我国渔民在我国合法海域捕鱼,却遭到他国的干扰甚至扣留时,教师就应该实时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促进其海洋主权意识的形成。当前,我国地理课程中的海洋知识大多仍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不紧密,造成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体验” 感不强,不利于“意识”的真正形成。例如“洋流”是高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人教版教材中,一是阐述了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的显著影响,以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为例,简述其形成原因;二是阐述了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中,以纽芬兰岛东南海区为例,讲述了该区域因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而影响航运;三是阐述了洋流会扩大污染物影响的海域范围。通过这些案例的阐述,成因的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关于这些地区的经验或知识,这些案例不具备“刺激性诱因”的特点,难以唤学生情感体验,不利于海洋意识的真正形成。

  三、提升海洋意识培养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明确地理学科中海洋意识的教育目标

  由于各学科属性、基本教学内容的差异,在海洋意识培养这一教育任务中,各学科承担的具体职责不同。依据国家层面的海洋教育目标,结合地理学科内容特点,考虑政治、历史、生物等相关学科各自的学科优势,明确中学地理学科中海洋意识教育目标,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海洋意识培养的路径。明确地理学科中海洋意识教育目标,可以保障地理学科中海洋意识教育更具针对性。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中海洋意识教育目标仍然较为笼统,地理学科特色不明显。例如,我国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对 “海洋权益”的阐述如下:“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海上安全利益等,地理、历史、政治等科目中均应设计海洋权益相关内容,但是,不同学科,其学科优势不同,在“海洋权益”教育任务中,承担的职责应该不同。结合地理学科课程内容特点,应侧重阐述海洋经济权益,系统阐述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

  (二)将海洋意识进行操作性定义

  厘清海洋意识的逻辑结构,为海洋意识界定操作性定义,可以为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提供针对性的方向引领。教学中海洋意识的操作性定义应该关涉教学内容、教学层次、教学情境三个维度。

  (三)开展“一带一路”等专项海洋主题活动

  “一带一路”是当前我国重要战略性倡议,国家在各级媒体中对这一倡议的宣传较多,大众包括中学生在内对“一带一路”的概念了解也较多。地理学科有其学科优势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地理学科视野下,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宣传与解读,也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有利载体。

  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因势利导开展“一带一路”专项海洋教育研究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在地理课堂教学内结合相关内容开展海洋主题探究活动,也可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开展综合式、跨学科学习。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可开展“认识瓜达尔港”等主题活动,从了解瓜达尔港的地理位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瓜达尔港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钟法.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存在“三个误区”[N].中国海洋报,2014-09-23(03).

  [2]冯梁.论 21世纪中国民族的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

  相关阅读推荐: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地理课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1824.html

文章TAG标签:地理教学论文

声明:《地理教学视角下中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