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存在重视不足、方法欠妥、内容闭塞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情境教学、优质提问、组织实践三个方面改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摘 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存在重视不足、方法欠妥、内容闭塞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情境教学、优质提问、组织实践三个方面改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指引。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念 培养策略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均围绕人地协调展开。笔者以人教版必修 2 为例,采用课堂观察法、定性归纳法、课后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发现地理教师在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中存在重视不足、方法欠妥、内容闭塞等问题。
1.重视不足,忽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当前教育模式及评价体系下,教师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笔者在和部分一线教师及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师除教授课本知识点以外,很少在课堂中关注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例如在必修 2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的讲解中,有的教师会着重对“木桶效应”“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等重要概念进行讲解和区分,而对人与环境和以上概念关系的讲解淡化,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极有可能只重视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必须渗透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采取这种“敷衍式” 的教学方法必然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2.方法欠妥,忽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人地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却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最常见的错误的人地观念培养方法是“灌输法”,即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经验性的叙述和重复,一遍又一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没有结合具体的事例或者数据,没有用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培养。例如在讲到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时,教师会强调我们应该在城市化背景下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若教师能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如某城市一天产生的各类垃圾总量)来证明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影响,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而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所处的环境,即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促使其形成正确人地观念然后采取积极行动改变现状,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师一味地说一些空话套话去强行给学生灌输某种观点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很难让学生信服甚至会使其反感,这种错误的培养方式会使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知识点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素养,更不用说外化为行动了。
3.内容闭塞,忽视内容的开放性和拓展性人文地理中涉及到人地协调的知识非常多,如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中提到泰国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牧羊业发达等,这些知识点很明显是阐述了“地”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也易于理解。但很多教师讲到这里就“适可而止”了,其实趁此机会拓展一些地方性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区位因素和人地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武汉所处的江汉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是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试分析其区位因素。教材中部分章节的人地协调观隐藏较深,在教学中难以体现,于是部分教师便索性忽略,这个时候就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开发的精神与能力,不能只讲表层知识而忽视了其深层含义。开发丰富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色彩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提升人地协调观念大有裨益。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1.情境教学,培养人地协调观的体验性策略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基础地理知识的传授不同,它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理解水平、决策能力和行为表达,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这种素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情景教学,即教师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某种具体情境中,设定相关条件及问题,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让学生跳出其固有的思维枷锁从而更加透彻地看待事物。如第四章章末的问题探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首先阐述现实问题:焦作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曾经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使得其经济迅猛发展且在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焦作这座城市正处于衰落期。焦作除原煤外,还有许多其他矿产资源,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工程都经过此地,当地风景名胜众多,农业基础良好。鉴于以上条件,让学生扮演决策者,思考如何让焦作摆脱衰落的厄运而重振经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便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知不觉提升自己的人地协调观。
2.优质提问,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引导性策略提问技能作为教学技能的重要一项,在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设置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很强的目的性,即教师想通过此问题达到何种目标或效果;二是要有探索性,即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三是要有梯度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提问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问题[2]。如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材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来探求“工业区位的因素变化”,可以设置如下提问:(1)武钢、鞍钢和宝钢的厂址都发生了哪些变化?(2)为什么会发生厂址的迁移?(3)如果你是决策者,你对厂址会怎样选择?考虑的因素是什么?(4)你认为未来这几个钢铁厂的厂址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四个问题具有明显的目标性、探索性和梯度性,会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在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作出指导和总结,真正成为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引导者。
3.组织实践,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渗透性策略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较少,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去思考一种地理现象的本质,去了解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建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当然,为确保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其培养策略是一代又一代地理教师和教育家们不断探索研究的对象,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建立起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孟静.高中地理多媒体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秦正军“.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3(12).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谭 洪。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