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觉得知识点都记住了,就是考试的时候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知道用哪个,怎么用。 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怎样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引
【摘要】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觉得知识点都记住了,就是考试的时候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知道用哪个,怎么用。 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怎样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完善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初中数学 知识 认知规律 能力
一、夯实基础知识,奠定运用基础
要想升华成运用能力,首先就要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初中数学许多概念和认知需要我们深入到细节,否则就会留下知识漏洞,在运用的时候“阴沟翻船”。 初中数学教材每个知识点都有典型的案例来辅助和引导学生具体认知。比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时。 我们通过几个典型的小练习让同学们来观察和寻找相似三角形, 这是从知识到运用能力转化的第一步。例 题 : ( 如 图 ) 已 知 △ABC∽△DEF,BG 与 EH 分 别 是 △ABC 与△DEF 的角平分线, 请找出其中的相似三角形。 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明确知道∠C=∠F,∠ABC=∠DEF 如果 BG 和 EH 分别是角平分线的话,那∠GBC=∠HEF,根据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 角 形 相 似 (AA) 就 可 判 断△CBG∽△FEH。 同 理 可 判 定 △ABG∽△DEH。 这一步虽然简单,但是也是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忽略这些知识细节, 可能连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都找不到,所以要想应用数学,先做好基本功。
二、联系基本数据,尝试初级运用
从知识到运用能力无法一蹴而就, 需要一步步跟进和引导。同学们夯实了数学基本概念和性质,懂得了怎样判断。这是从知识到运用能力转化的第二步。承接上例。同学们完成了对两个三角形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寻找,我们可以再给出具体数据,来让他们牛刀小试,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中,BC=4cm,EF=6cm,EH= 4.8cm,那么 BG 的长是多少?这是结合定理最基础的运用,同学们通过上例的判定, 知道△CBG∽△FEH, 就能得出 BC:EF= BG:EH,所以有 4:6= BG:4.8,算出 BG=3.2cm。是不是觉得很简单,但是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怎么就做不好呢? 愿意就是基础不牢固,根本没有打开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从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性质开始,不仅仅是让同学们记忆,还要一步步引导他们思考、体验,让他们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想得到,做得出。
三、结合实际问题,升华运用能力
前面两个步骤我们都是在夯实基础,要想全面升华数学运用能力,还要将学生投入到生活实际问题中来,让他们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排除干扰,寻找有效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这是从知识到运用能力转化的第三步。 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运用,就以相似三角形来说。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我就指着阳光下操场上的旗杆问:谁能不爬上去就能测出它的高度?然后,我就带同学们到操场上实际勘察,启发他们动手画一画,看看那些数据方便测得,如何根据能测的数据,算出不可测的数据。 最终,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知识, 反复推敲示意图,最终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图),假设 AB 旗杆,BC 是旗杆的影子,那么就可以另找一个直 棍 DE, 让 DE 立 在 BC 上 并使 其 影 子 顶 点 与 旗 杆 影 子 顶 点重合,如此我们就得到两个相似三角形,根据性质可知:DE:AB=CD:BC,而 DE、BC 和 CD 长度都容易测得,所以旗杆的高度也容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的练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还有一个剪刀差,我们必须通过生活实践训练,让同学们掌握寻找有效数学量,这样才能打开突破口,最终解决问题。
四、总结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当前中考越来越侧重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企图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 我们一方面要稳扎稳打在课堂上做好细节,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践运用模型,让同学们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成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蔡庆红.浅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研究》,2009,28
[2]解丽华.初中数学教学如何生成实践运用能力[J];《当代教研论丛》,2016 (4)
《初中数学如何及时从知识转化成运用能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作者:卢海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420.html
文章TAG标签: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