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美术与科学通常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呈现一种割裂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教育的契机,科学活动中,也有儿童灵感迸发的创作。要打通两
【摘 要】美术与科学通常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呈现一种割裂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教育的契机,科学活动中,也有儿童灵感迸发的创作。要打通两者间通道,首先应找准儿童美术与科学的共通之处,继而从美术材料中的科学探究、自由表征中的探究学习和图像语言的探究与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设计,并把握好两点策略:一是感官滋养与创意表达相链接,在生活中渗透探究的习惯;二是科学探究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坚持开展长期的美术探究。如此才能实现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儿童美术 科学探究 融合
一、发现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的共通之处
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看得见的语言、探究的工具、表达和交流的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可以发现儿童美术与科学有着相当的共通之处。
(一)看得见的语言艺术能调动起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表达和感受,油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常常惊讶于儿童运用各种图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儿童运用看得见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儿童的科学又在哪里呢?是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地底下忙碌的蚂蚁,是树叶里织网的蜘蛛,是看到磁铁吸附的好奇,是观察光影的专注。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幼儿探究的源泉,操作、摆弄、体验也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语言技能的幼儿来说,用视觉艺术、科学体验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可以极大地拓宽幼儿的交流渠道。
(二)可探究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理论让我们开始重新进行审视:衡量美术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究竟是画得像不像,还是更多地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表达和探索?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的科学毫无疑义地与探究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的科学学习就是在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将美术看作是幼儿探究的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那么,美术活动就是幼儿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这种互动可以让幼儿感官愉悦、善于思考,并发挥想象力。
(三)表达和交流的手段科学体验和美术创作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表达观点和情绪、展示个人体验的方式。从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儿童之所以能通过科学和艺术进行思考并交流想法,是儿童与社会、文化情境互动的结果。当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他们可以观察、组织、理解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从未存在过的形象与意义,从这个角度分析,科学与艺术无疑是交流与互动的源泉。美术和科学的共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综合实施的路径,即将美术活动整合到综合性的科学探究项目中,并认识到美术源于探索、融于生活,既发现美术本身存在的重要价值,又能促进科学、语言、社会等领域中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探寻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儿童能提升探究的意识,并获得更多的乐趣。
(一)美术材料中的科学探究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之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吸管、绒棒、电线、气球、瓶盖等等都是美术活动宝贵的材料,这些材料源于生活、材质各异,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乐趣,在儿童的眼中,这些材料不再是材料本身,而是承载着很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鼓励幼儿充分运用感官,来探索不同的艺术材料的颜色、材质、运动方式,积极发挥想象力。
【案例 1】在小班《色彩的世界》的教学中,印章、吸管、纸浆、纸泥都是很好的玩色的材料。幼儿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每一种材料因玩法不同,所留下的痕迹也有很大的区别,绒棒在孩子们的手里,被拧成了树的形状,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拖动,形成丰富的线条;吸管可以吹画、喷壶喷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有的是一条一条、有的是一点一点、有的是一团一团、有的是一片一片。在幼儿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在材料与色彩搭配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出新的图案,体会更多的惊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不要一次性提供太多的材料,而是分批逐步提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专注于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也因此更为充分。
(二)自由表征中的探究学习在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用各种方式大胆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我们常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么他们自然也就有一百种表征的方式,绘画、建构、剪纸、泥塑等各类美术活动中,儿童的表征都带有独特的探究性。为此,教师课堂中提供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积木、餐巾纸盒、沙、水、石头、树枝等等,让幼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自主探索,表现和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案例 2】大班活动《美丽的螺旋》。幼儿在经历寻找生活周边各种各样的螺旋后,教师开始鼓励幼儿自己去制造螺旋,并为他们提供了积木、纸盒、各种类型的玩具。于是,螺旋的图纸产生了,积木可以搭出螺旋形的楼梯,一张纸剪成了螺旋形,水里、沙里处处可以制造螺旋,幼儿用多元的表征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什么是螺旋的理解,艺术与科学巧妙的融合,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三、建立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相融合的支持策略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的语言,让幼儿参与广泛而深入的探究,运用师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索、档案记录等方式充分表达幼儿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的艺术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养成在生活中渗透探究的习惯幼儿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脚触碰到的环境以美的感受为主,让幼儿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儿童亲身去观察自然万物,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进而触发对美的想象与思考,萌发表达和创造的愿望,将美术创意表达渗透在每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时刻。
(二)让科学探究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形成长期探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美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发儿童探究的火花,关键是:要基于儿童活动中的问题和想法开展探究,只有源于儿童的真实问题,他们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和持久。同时,每种艺术手段都具有独特性,要将探究问题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尝试让幼儿在较长的连续时间内获得较完整的艺术表达的经验。长时间的探究也有利于幼儿多感官、多维度、多途径地表达想法。
当我们全情投入地运用艺术的手段开展深入的、长期的探究时,艺术情感和科学经验双管齐下,绘画语言和科学表达融汇贯通,艺术表达与科学探究相辅相成。当幼儿善于提问、会观察分析、能推理判断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美术就不再是一个静态的作品,而是一段旅行,儿童也一定会在旅途中充满好奇和惊喜,信心百倍并沉浸其中,源于探究、融于生活的理念让“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再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戈柔. 对记录与纪录的再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08(06).
[2]吕耀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美]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密斯.我是儿童艺术家[M]. 冯婉桢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儿童美术与科学探究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相关推荐提高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