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比较思维在高段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0-21 08:59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摘 要】比较思维是进行抽象概括的思想基础,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思维作为小学高段品德课堂学习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要真正发挥

  【摘 要】比较思维是进行抽象概括的思想基础,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思维作为小学高段品德课堂学习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要真正发挥好作用,需要在设计比较项目、选择比较方法、评价比较效果三个维度加以科学考量和运用。

  【关键词】比较思维 小学高段 品德课堂

高段品德课堂教学

  一、设计比较项目

  如何设计比较项目,或者说如何确定比较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应用比较思维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拿什么来比较。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同质的事物,也可以选择异质的事物作为比较项目,可如何选择设计呢?笔者于去岁秋季,在北京市中关村三小执教了浙教版六年级上册《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在教学中,笔者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设计了比较项目。

  (一)明确目标指向目标指向的明确,其实是设计比较项目的出发点与归宿,即解决为什么要应用比较思维的问题。《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以“茶俗”为线,在识茶、品茶等茶事活动中,让学生认识民风、民俗在地区与民族间的差异,以及民风、民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比较、猜测、赏析中,尝试让学生学会通过某一特定活动去探究民风、民俗文化本质的方法。 3.通过对民风、民俗的鉴与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风、民俗的热爱,以及乐于传承与创造民风、民俗的情感。仔细研读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发现,由于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致使民俗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加之民俗文化内容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与类型之复杂,无不加大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认识这一差异,然后在差异中探寻民风、民俗的产生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贴近实际生活我们一直倡导品德课堂教学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会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通过一个已知的,去探究未知的,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比较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为了能够突破教学的难点,笔者选择了北京地区特色的大碗茶习俗。并以此作为学生探究比较地区民俗差异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茶俗离学生的生活近,且京味儿浓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预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三)遵循认知规律中国民俗文化纷繁复杂,笔者有意将学习的触角指向茶俗文化这个领域,也依然是博大精深。即便是聚焦至地方特色的某一饮茶习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困难。因此,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取舍学习内容,是应用比较思维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选择比较方法

  探索比较的方法是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比较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即怎么样比较。但是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故笔者试从比较的角度、比较的顺序以及比较的层次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帮助教师在选择比较方法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一)比较的角度从比较的角度看,比较思维可以分为同向比较思维与反向比较思维。同向比较思维是把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主要是求同思维,寻求共性,而反向比较思维,主要是把性质或者影响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着重探讨其不同之处。如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六年级上册《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深刻认识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设计了以下比较探究活动。 1.找一找:列举法律意义上的人。自然人 法人 未成年人成年人 监护人 被监护人 2.选一选:我们分别是什么人? “我”是:自然人 未成年人 被监护人老师是: 自然人 成年人 监护人 3.比一比“:我”和教师之间的异同。

  (二)比较的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较,可以让比较思维活动变得更有序,而这也是我们引领学生有效开展比较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注意点。但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意识地按照一定顺序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呢?笔者试从时空的维度来分析探讨这一话题。按照时空的顺序可以把比较思维活动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还是以《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能够引领学生体悟“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它无时不有”的意义,笔者分别从横向空间上以及纵向时间上,开展了有效的比较探究活动。

  三、评价比较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当然,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是否有效所要考量的基本内容。因此,为使比较思维的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比较探究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评价。

  (一)把握思维比较起点

  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认识起点,这是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在应用比较思维开展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现状以及情感基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与了解。在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之前,笔者开展了针对全班学生的课前小调查活动(如图 3)。通过课前的调查统计,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生活中对于饮茶习俗的熟识度,还了解了学生对这洋溢着中国韵味的文化习俗的兴趣度。而这也为评价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初始数据。

  (二)设计比较效能层级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应用比较思维,学生能够达到怎样的效能,应该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这不但能使比较思维应用做到有据可依,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践中,笔者针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段课程目标要求,设计了以下小学高段学生比较思维应用效能层级图(如图4),并以此作为评价学习活动中应用比较思维的基本依据。

  (三)利用多元评价形式为检测学习活动中应用比较思维的效果,也为了能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教师要利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观察记录、对话访谈、作品展示等评价形式贯穿于比较探究活动的始终。比如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利用微视频呈现了地球曾经的光彩夺目与现在的伤痕累累,在强烈的比较中,笔者引导学生选择通过法律的途径,即向法院起诉,来维护地球的权益。活动中学生以四人小组组成律师团,为原告地球起草 “起诉书”(如图 5)。

  在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发现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社会,从而实现社会性发展。

  《比较思维在高段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作者:葛伟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436.html

声明:《比较思维在高段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