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19-11-02 14:39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是在课堂最恰当的时间,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教学,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学习,可以是师生、文本间的课堂对话,可以是

  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是在课堂最恰当的时间,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教学,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学习,可以是师生、文本间的课堂对话,可以是结合文本语言进行的表达实践,还可以是借助相关教具进行的辅助性学习。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手段或策略,在什么样的时间加以运用才是课堂教学最好的时机呢?不妨先来看一看两则教学案例,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一课中兄弟俩为大雁煮着吃还是烤着吃而进行争论的内容时,抓住“不以为然”“很不服气” “争论不休”等词语,理解故事中兄弟俩人争论的原因、各自的理由,读懂人物对话中四个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反复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在学生读明白这则故事的内容后,教师指名学生到讲台前表演这则故事,还原这则故事,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进入下一个环节。

  显然,这里的课堂表演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并没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这节课上,要发挥出表演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作用,笔者以为,可以紧紧抓住“争论不休”这个词,让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再让学生自读故事,小组用表演的方式表现出“争论不休”的意思,最后学生结合文本互相点评,突出对文中重点词的理解。让教学紧扣词语,用表演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层层推进,同时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表演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前,这些成为学生读懂文本的一个个凭借,把握了教学的最好时机。

  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家与牧童》一课,文中的戴嵩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完成了一幅绝妙之作。旁边围观的一位教书先生这样赞扬:“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而一位商人称赞道:“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在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人物对话后,教师让学生也来试着夸一夸戴嵩。可是,大多数学生只有“真棒”“太妙了”等简单的语言。这时,教师补充给学生一组成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学生也学着文中人物的夸赞,用上教师提供的成语再来夸一夸,这时,学生的表达更加生动。这位教师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在学生头脑“仓库” 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时,适时的补充恰到好处,一下子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增添了光彩。这一方面源自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是在课堂上把握最佳教学时机,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以上两则案例的对比,我们会发现,教学一定要抓住最佳的时机。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这是我们在备课时重点考虑的内容,而对在怎样的时机运用策略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这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下几点是我们把握教学时机不能忽视的方面。

  一、在学生心生疑惑时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对文中的句段、词语,文本的内容,文中人物的言行产生内心的疑惑,这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学生疑惑时展开恰当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便抓住了教学的良好时机。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让学生练习分角色读文中“打电话” 的内容,在角色体验中,引导学生发现,小红车的主人明明是自己的车被撞,却在所说的三句话中都表示着 “感谢”“感动”“谢谢”,唤起学生的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文中“我”的字条上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这时,让学生化身文中人物进行一次留言条的练笔,学生在主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写出了留言的具体内容,借此真正读懂了文本。

  二、在学生处于愤悱时

  在课堂中学生努力思考但还没想透,心里知道却没办法明明白白表达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公仪休这个人为人正直清廉,可是,他与子明说的话,和与管家说的话,完全不一样,他是不是有点不诚实呢?这还能算是正直吗?他应该向管家实话实说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似乎也一下子发现了文中公仪休语言的前后矛盾之处,做人应诚实、不说假话,怎么公仪休却能例外呢?这时,教师补充了《公仪休拔葵去织》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这则故事,你知道了历史上的公仪休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课文中,公仪休为何不向管家说实话,这是否就代表他不诚实正直呢?在拓展阅读和文本的前后联系中,学生的认识慢慢清晰,对文中人物有了更深入,也更生动的理解。

  三、在学生渐入佳境时

  学习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要能够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向前的过程。把握课堂教学的最好时机,就应在学生渐入佳境时,让教学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孔隙”的语句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接着交流孔隙的“窄小”,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写出来的,请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练习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窄小”的理解。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讨论:通过这些语句,你能体会到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窄小” 的?从而明确作者主要借助对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描写,写出了孔隙的特点。这样,学生由对形象的感知一步步走向对表达方法的认识,既知道写什么,又知道怎么写,在对语言的“触摸”中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在学生学习渐入佳境之时,教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苏州天平山的“一线天”也有窄小的特点,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一线天”吗?把握住学生课堂上对表达方法的理解时机,及时进行写法的迁移,这对学生真正掌握景物的表达方法大有益处。

  《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 张晓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2499.html

文章TAG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声明:《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