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体育教学论历史起源与发展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7-21 09:17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体育教学论是从普通教学论中分化出来的,是考察和发现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奠定于多门学科理论之上,是讨论包括体育教学规律、目标、手段等详细问题的一门综合

  体育教学论是从普通教学论中分化出来的,是考察和发现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奠定于多门学科理论之上,是讨论包括体育教学规律、目标、手段等详细问题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体育教学论形成独立的学科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措施及改革等方面,有关西方历史起源的研究较少。体育教学论的历史在中西方的发展时期有所不同,本文从纵向分别梳理西方、中方体育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教学论历史起源与发展研究

  1西方体育教学论发展历史

  在西方体育教学论历史进程中,多种教学思想观点、理论体系经历了碰撞——冲突——融合——完善几个阶段,从经验描述到科学理论、从体育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到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有其独特发展方式。研究其整个历史进程,发现有3个阶段。

  1.1古代(古希腊)

  古希腊的教学研究多体现在经验的搜集和现实的描述。经研究者证实,那时已有“体操”一词,由Gymnastics翻译而来,相当于现在的体育教育,指身心两方面的教育。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此时期教育主张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与灵魂各不相同,身体先于灵魂产生,我们应先关心身体,再以培育灵魂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即身、智及品格共同发展,并主张“优美而非兽力才应视为最有价值的”适度的锻炼原则。柏拉图称“体操”是身体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即通过体操培育人强健的体格和健康的身体。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到教育包括体育和音乐,即外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灵的培育,两者统一为人的教育。古代体育教学论发展特点为:对体育教学理论仅仅为感性的、经验性的描述;体育教学论未涉及各学科理论知识;体育教学论理论上探索是零星的、没有完整形态的理论体系;还是萌芽状态,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只是一种朴素的理论。即便如此,雏形阶段的教学思想仍是体育教学理论未来发展的基础。

  1.2近代(14~17世纪初期)

  文艺复兴时期,在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多个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代表著作。例如,夸美纽斯的首部独立教学著作——《大教学论》,诞生于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期,作者认为人包括身体和灵魂,灵魂处在身体的住所中,身体病则灵魂亡,想要避免死亡,就要健全身体,保护精神,还提出了饮食、节制生活、运动等养生之道。其著作《大教学论》主要阐述“教学的艺术”,即通过不同教学手段减轻教师“生”教和学生“硬”学的负担,以达到教学轻而易举的效果。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体现出他以健康为最重,主张自发地去锻炼,认为教育的基础必定为“体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继承了洛克的教育思想后,又以新的教育目标“自由、独立的人格”和人必要的强健体魄为因,强调锻炼身体,并认为“身强则意强”。巴泽多辩证地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教学思想,强调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儿童为公益的、爱国的美好生活做万全的准备。为此,身体技能必不可少,要求儿童从小学习各种体育。裴斯泰洛齐则主张教育是培养自力更生的人。他认为应根据自然法则,利用不同体育方法来开发人的本性,促进学生自由且全面的发展。19世纪中期,政府要求学校开设体操,这一决定对各国的体育教育产生了强烈反响。近代体育教学论发展特点为: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尤为凸显;尚不成熟的体育教学论不断进行理论的探索;逐渐通过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和利用新方法创新成果,使得体育教学论最终获得新的研究方向。

  1.3现代(19世纪中期后)

  19世纪20—40年代,体育教学论代表彼得·列斯加付特从体育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体育顺应人的生理规律、通过体育促进“体”和“智”的统一、达到协调发展。高尔霍费尔(奥地利)与各流派融合思想,建立了“奥地利和魏玛德国”体系及《新学校体育》的3条原则,包括教材内容乡土化、学生自行活动和体育课采取各科教授的原则。其主张顺应儿童生理、自然运动,增加了儿童心理和审美要求,形成当时最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杜威是“新教育”思潮的创造者,提出了新“三中心论”,是实用主义教育“自然体育”的倡导者,他的思想有力地把20世纪的教学论推上了新的高度,被人们归为现代派。进入20世纪苏联时期,世界各领域加速发展,新的体育教育变革开始,美国和欧洲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此时期代表作《体育原理》源于杜威的“自然体育”。20世纪40年代,凯洛夫的《教育学》、凯利舍夫的《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等新一批成果再次诞生,凯洛夫批判地继承了裴斯泰洛奇、夸美纽斯的传统教学论,试图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历史成果,汲取经验,建构他的教学论。苏联体育教学理论表现为:较全面地诠释了体育教学中各要素的原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育教育的社会作用;逐渐完善了体育课结构与类别,促使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与教学原则完整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其哲学基础。其发展特点为:体育教学理论有了纵向深入的发展,理论上的新成就为未来体育教学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教学论两种对立体系;体育教学论体系在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渐渐完善。

  2中国体育教学论发展历史

  2.1近代

  2.1.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19世纪末,北洋水师的军事学堂已有了体育班级授课。1903年学校教育改革把体操课列为正式课程,进行“兵操”课训练,但体育教学尚无规范教学方法。后来,资产阶级启蒙人士梁启超、严复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学论,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启蒙产生有利影响。2.1.2先进人物的体育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许多进步人士提出废除兵操课。1922年新体制颁布,以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的学校体育课产生,教学内容的改变让人们逐渐关注教学理论研究,蔡元培、毛泽东、恽代英等人的著作对我国近代体育教学理论起到重要推进作用。此外,有人提出的“三段教授法”理论,受国外赫尔巴特教学思想和人体生理学的影响,这象征着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探索步入新阶段。同期,美国实用主义教学思想传入我国后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界,直到1949年,大部分学校都遵循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思想。此时期发展特点:改良派启蒙人士开辟了近代体育教学论的发展之路;近代体育学制、内容科学的改变,充实了体育教学理论发展;五四运动后我国引进了国外最新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现实状况提出了新观点;美国实用主义的传入影响了我国体育教学论的发展。

  2.2现代

  2.2.1改革开放前的发展(1)学习初始期(1949—1957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借鉴了苏联体育教学成果和经验,基于我国实际提出了“四段教学法”理论,否认了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教育。1954年起,体育教学论变得较为系统,着重于教学任务、过程、内容等,逐步形成一整套以发展“三基”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以“四段教学法”为课程结构的理论。(2)探索过渡期(1958—1965年)。我国学者、专家效仿苏联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成果,强调体育社会作用、教师主体作用,为传统派体育教学。(3)畸形发展期(1966—1978年)。我国研究者对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探讨戛然而止,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滞留不前,打乱了前进的步伐,使其发展遭到破坏。此阶段特点:对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教育产生怀疑,制定了适用于我国的体育教学方法;探索进程中错误的政策变化使体育教学论停滞不前。2.2.2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1)恢复阶段(1978—1984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后,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强调实施青少年身体全面发展战略,在政策支持下学校体育得以恢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迈出了新步伐。扬州会议时期,多数研究者为体育教学是“培养技能”还是“增强体质”等问题讨论激烈,体育教学论出现了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之后我国学校体育再次全面改革,经过反思、总结,认为体育教学自产生起,经历了“兵操式”“三段体育教学法”“自然主义教学”“统一教学”4个阶段,体育教学论的发展也随之展现出各阶段特色,我们对待自然主义教育应合理扬弃。随后我国在学习先进成果后又提出新理论和训练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体育教学论新成果日渐增长。(2)探索阶段(1985—2000年)。新教育改革源于1985年政府的教育体制改革文件,届时我国全面引鉴国外、结合国内、消化吸收和学习。随着我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1988年我国首著《体育教学论》(许宗虎、王伯英著)的诞生确立了教学论的学科地位,体育教学论完整分离出来。后期于长镇、吴志超等人的体育教学论著作依次面世,将体育教学论确立为一门课程,为学科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3)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2001年颁发的教育改革、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替换了传统中小学身体教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内容等结构均有了新的改变,但也意味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即将开始。2004年我国教育部的高校体教专业教学指导文件实现了体育教学论的完整分化,推进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2.2.3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特点学校体育的快速恢复,使体育教学理论呈现出“百鸟争鸣”的有利局面;意识到自然主义教育的可取之处;通过教育改革的对外交流与内部研究,逐步认识到体育教学论学科的重要性;体育教学论分化出来并正式确立为一门课程;体育教学论已趋于成熟,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继续探索与创新。

  3结语

  20世纪,西方体育教学理论兴起并快速发展,体育教学论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成为独立学科,这一曲折道路是多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体育教学论随社会科技背景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快速发展。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源于最初的实践,从19世纪末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论在开辟此道路上历经坎坷,不断地学习、摸索、引进、发展,经过多次政策变化和理论研究才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的、系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论,为改革开放后体育教学论的继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晓丽.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2(2):45-50.

  [2]赵利,田雨普.体育教学论发展:反观与前瞻的沉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61.

  [3]黄显民.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3):42-44.

  [4]王少云.从教学论的演变看我国体育教学论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1990(1):41-43.

  [5]曲宗湖,郑厚成.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3):20-27.

  [6]冯婉娟.传统体育教学论与现代体育教学论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8(4):101-103

  《体育教学论历史起源与发展研究》来源:《青少年体育》,作者:赵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4676.html

声明:《体育教学论历史起源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