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谈生态低碳环保教育途径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8-03 09:08 隶属于: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2015年被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近年来东山培正小学积极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低碳环保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

  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2015年被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近年来东山培正小学积极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低碳环保”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校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课堂学习和在校内外开展行动,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项目鼓励青少年采取积极的行动,使自己的学校按照对环境友好的方式运行,减少学校所产生的有害的环境影响,并参与到讨论和决策过程中。通过近年的“生态低碳环保”教育,学校环境管理不断完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社区关系,达到学校管理、德育、教学、环境文化的全面“生态文明”,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富有生命力的发展,使学校成为一所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真正的绿色校园。

谈生态低碳环保教育途径

  关键词:国际生态学校;生态低碳环保教育

  1生态低碳环保教育背景情况

  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文件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创造性地做好校园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科课程和专题教育活动中,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会,使更多人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2生态低碳环保教育策略

  生态低碳校园就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是低碳环保的,师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低碳环保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实质要求,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学发展观为贯彻核心的绿色生态运营模式。生态低碳环保教育具有全面性、参与性,以及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的特点。我校通过建立生态学校委员会、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对效果进行监测评估等一系列步骤,能够提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水平,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的环境。

  2.1建立生态低碳环保委员会

  生态低碳环保委员会是生态低碳学校过程的驱动力和迈向生态学校的第一步,直接负责和总体管理本学校的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的运作。每学期初,各班学生自荐、推荐、选举的方式选出一名生态学校委员会委员,学校选举产生校级生态委员会委员,确保有50%以上的学生代表参加。邀请校级管理者代表、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当地环保机构代表等参加。生态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四次会议,学生成员负责收集其他学生的建议,会议决议得到校长的支持,并向全校师生及家长联合会公布。

  2.2开展环境评审活动

  为了充分了解培正小学的校园环境质量,我生态低碳环保委员会全体成员带领全校其他学生,积极开展了学校的环境评价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同学们热情地向学校各部门献言献策。我校做得比较好的是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创造性地做好垃圾减量的各项工作,把垃圾减量教学落实到学科课程和专题教育活动中,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以及辐射社会,使更多人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但也存在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2.3有针对地制定行动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推进绿色文明建设,彰显人文精神,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省、市、区环保局和区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把创建生态低碳学校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构建生态文明校园。行动计划是生态低碳学校工作的核心,通过讨论,征集意见制定。

  2.4监测和评估活动

  我校从2003年开始在校内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活动,至今已有十多年,结合时事和校情,创造性地开展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推动节能减排校园行动,建立了一些可行的机制,为深入推进垃圾减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4.1可回收物定期收购,促进循环再用我校坚持把节纸、节电、节水、垃圾分类、减排减污的成绩纳入“善正优秀班”、“环境管理模范班”的检查评比范围,每天检查,每周评比。每个班学生自行设计和使用有本班特色的资源分类回收箱,每周由学校联系的公司进行分类回收。学生和该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统计,登记在各班的资源分类回收爱心卡上。期末,把所得款项用于买树苗,为我校所属社区增添绿意。各班小管家承担清洁卫生、垃圾分类回收、关电灯风扇、抄电表……每个岗位都交给孩子管理。校级小管家实行竞争上岗,他们每天检查校园的环境,并进行评比。两周一次的环境管理模范班评选,有清洁卫生、节约资源、资源分类回收等项目,学生真正成为校园垃圾分类和资源管理的主人。同时,建立教师级组(个人)使用纸张的登记制度,除上交材料和档案需要外,所有复印纸都必须双面使用。学校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推行无纸化办公。期末由教导处组织回收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留着下学年循环再用。我校每月对教师的办公室进行文明环保办公室评比,评比项目包括节纸、节电、资源分类回收等。2.4.2餐厨垃圾节约为先,尝试转化再生资源学校集体食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中午搭食教师将吃剩食物、瓜果皮核投入食堂专设的收集桶;倡导中午搭食学生实行“光盘行动”,吃剩骨头、菜渣投放到课室门口带刻度的专用小收集桶内,校园小管家12∶20到各班登记数量,12∶30后由厨工运送倒入食堂专设的大收集桶内;每天晚上由公司运走回收餐厨垃圾,并在保安室专设记录本登记数量。学校争得专业环保公司支持,配送了厨余处理机,科学科组老师带领环保科技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将厨余转化为肥料,用于天台生物园部分蔬菜种植中使用。该项实践目的是建立一个体验教学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处理垃圾的科学方法的兴趣。2.4.3有害垃圾定点贮存,集中运送深度处理(1)废旧灯管由电工师傅收集,废水银温度计及过期药物由校医收集,废弃电子产品、打印机墨盒由信息科老师及维护公司人员收集。(2)专人负责收集的物品统一放到学校设置的“有害垃圾储存间”指定的收集桶内,由总务下定期联系专业公司运送及处理。(3)损坏的电脑及其它电子产品能维修则设法维修再用。2.4.4其它垃圾倡导合理消费,源头节能减排校园的其它垃圾放入本班指定的垃圾桶内,每天下午放学后倒入学校专设的“其它垃圾”收集池,由街道环卫站集中运送和记录数量。教师推行无纸化办公,使用DC上传下载电子文档。倡导通讯信封二次再用,教师用书循环使用等。结合学校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以及各种专题探究实践活动,反对铺张浪费,倡导低碳生活。如要求学生带手帕和水壶(水杯)回校,校园内少用纸巾,不随地丢垃圾,不喝饮料,节约资源,并将学生的具体表现纳入善正好学生的评选条件。2.4.5与课程建立联系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生态低碳学校项目活动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构建具有培正小学特色的环境课程体系,推行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性特点的环境课程。近年来,师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得益于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长抓不懈和广大师生的共同的努力,环境教育在我校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是与学校的日常工作,教育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因素,认真上好渗透课,具体做到课前渗透定目标,课中渗透要科学,课后渗透悟道理。引领老师们自觉地有效地结合教材的内容渗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垃圾分类教育。学校专设环境教育资源中心,校园里建造各种环境科学体验活动园地。在过去建成的造纸坊,创展平台,垃圾分类科普园的基础上,分别在两个放置新标准四类垃圾分类桶的地点设立宣传教育点,便于学生学习垃圾分类、观察气象、检测噪声、植物净水、厨余处理、旧纸再造等知识和技能。还有学校定期举行环保作品展览;学校主教学楼的旋转楼梯上,张贴上关于环境教育的宣传画,各个班专题宣传的墙报,操场显眼处悬挂永久性的节能减排教育宣传标语。大队部在红领巾电视台设立善正论坛,每周播出宣传小品或最新的环保信息,德育处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电子屏幕、校园网、班级主页等加强垃圾分类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师生知晓,大量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长期存在的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垃圾既是危害环境的污染物质,又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已成为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工程。2.4.6开展社会宣传和参与活动我校“学雷锋善正志愿团”的师生经常深入社区对居民宣传开展节约资源垃圾分类活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了进行环境教育所产生的实效性,又产生非常实际的成果。让学生既重视学习环保知识,又重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积极的“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拓展教育时空,做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创建一个绿色学校,带动一个社区,影响全市。

  3现阶段成果

  学校实施与推进“生态低碳环保”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关于节约资源的科学方法,引发他们关注环境科学探究,关爱自然生态,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生态道德观的下一代,可谓利在当前,功在千秋!2015年学校被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学校多次受邀省市级各类环保教育讲座、论坛发言,做经验介绍。我校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创造性地做好垃圾减量的各项工作,把垃圾减量的教学落实到学科课程和专题教育活动中,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以及辐射社会,使更多人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5.

  [2]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网站.

  《谈生态低碳环保教育途径》来源:《广州环境科学》,作者:陈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14793.html

声明:《谈生态低碳环保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