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下面文章主要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展开研究,探讨需求分析与学术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指出了农业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型的必要性,将构建主义与自主学习理论
下面文章主要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展开研究,探讨需求分析与学术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指出了农业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型的必要性,将构建主义与自主学习理论为基础,从师资队伍,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评价,教材体系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开拓农业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如今,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潜能成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为了解决研究生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4月举行的全国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会议明确提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要“以需为本”,利用各种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因此,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应以EAP英语教学为支点,注重向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延伸,将语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与专业学科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需求分析与学术英语教学
自从Richterich于1972年提出第一个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以来,需求分析逐渐被应用于外语教学,成为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理论依据。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和专业特点开设了研究生英语课程,但是因为缺乏明确的需求调查和目标导向,研究生英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关于需求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Hutchinson & Water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基于学习者的某种特定需求,要对学习者进行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1]。也就是说,要了解学习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对他们的要求,以及可能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等(即目标需求分析);同时,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把握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学习观念和动机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等[2]。
束定芳、华维芳(2009)则认为,外语需求分析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前者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与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包括学生目前的水平、教育背景、学习经历、学习目标等;后者主要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如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数量、种类和水平方面的需求[3]。
二、实施“以EAP为支点”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对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的需求
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各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了解本行业的国际状况,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并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而科研院所的要求更高--能够独立从事专门研究的高层次、高素质科研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出卓越人才的重要使命,即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意味着农业院校的研究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为此,研究生们必须大量的阅读英文专业资料或文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学术英语”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检索相关专业英语文献,撰写英语论文等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用英语与国外专业人士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因此,研究生教育要顺应社会需求,把教学重点从单一的语言学习转向学术英语教学,让英语成为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学术英语能力和国际专业知识背景的研究生[4]。
(二)符合高等农业院校目标定位与未来发展需求
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所以,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培养意味着,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并学会如何运用英语在本学科领域内或相关学科领域间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农业高校大都以建设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的农业大学为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复合型或学术型研究生。
学术英语教学顺应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规划要求,培养学生学术交流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和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5]。另外,在考量高校排名和学术研究机构科研实力时,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英语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关键参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迫切需求。
(三)适应研究生自身发展要求
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对于学习学术英语有着迫切的要求。一方面,是学术环境的要求。为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一些优势或重点学科的专业课教师或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阅读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文献资料,并用英语撰写文献综述。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高校学术合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教授被聘为客座教授,聆听海外知名专家教授的讲座越来越普遍。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特别是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或有意国外留学深造的学生。加之,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并推荐优秀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或项目交流。国内外学术环境的变化及自身职业发展的要求,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意识到学习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和摘要的撰写及发表、学术交流等知识及技能的重要性。
三、“以EAP为支点”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处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个人学习和他人(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通过“协作”和“会话”获得知识。在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任务和环境缺一不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师作为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中介体,应成为学生与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课堂环境之间互动的中介,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6]。
(二)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7]。关于自主语言学习的构成要素,Gardener & Miller(1999)提出13大要素,即资源、人(教师和学习者)、管理、系统、个性化、需求分析、学习者反思、提供咨询、学习者培训、教师培训、评定、评价以及教材开发[8]。所以,可以从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教学评估五方面建构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EAP为支点”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框架
(一)建构原则:立足需求分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术英语是以需求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使用为目的的教学。”[9]束定芳等也认为,外语教学应以需求分析为依据,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估等。由此可见,需求分析是学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Hutchinson & Waters 指出的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模式和束定芳等提出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分析理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农业高校,应及时把握社会需求,培养能够满足不同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人才。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动机。另外,虽然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更多,自由度更大,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学习目的和目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目前农业高校中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或语言类院校,虽然具备丰富的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知晓一般的“前沿”知识,即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科学新成就、新问题,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减少教学盲目性,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为了进行更有效的课堂交际,使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学有所得”,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短期培训、参与横向课题和进修、加强与专业院系和教师合作的方式,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教授不同的专业班级积累一定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实践教师“专业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制约着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学术英语是以内容为依托,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置的任务要真实、实用、多样、有意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教师应成为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中介体,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采用研究型、项目型、协作型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建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另外,改革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新模式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学习过程,把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成绩评估除了以闭卷考试为依据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成绩。采用课堂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课堂活动、课外任务、自主学习、测验及期末测试等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打分。考试内容则将能力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四)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生的学科专业性质和特点,结合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调整课程结构。以大学科为基础,按学科内容分类,建立多元化、分层次、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分为三个模块:普通综合英语模块、通用学术英语模块和专门学术英语模块。普通综合英语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基本技能为主,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用学术英语模块的教学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学术(会议)交流或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如记笔记、听学术讲座、汇报研究成果或进行学术研讨、搜索和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和摘要等。
专门学术英语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英语语境中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能力。结合专业内容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熟悉专业术语,让学生习得更多本专业知识[10]。课程设置采用“必修为主,选修拓展”的模式。除了上述模块所开设的必修课,如“研究生英语写译课程”“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还开设选修课,增加语言文化类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从专业要求出发,采用弹性学制,制定合理的学时,而不是“一刀切”。
(五)加强教材建设
“学术英语”教材应本着“真实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原则,立足学术交流所需的语言技能,在保证材料、目标、任务的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具有讨论性、探究性和发现性的练习方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引导学生的课下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授学生专业共核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11]。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的原则,结合需求分析,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整体要求,从现有教材及专著中遴选一批适用性强的教学用书。但是,目前国内教材在编写原则、材料选择、任务、练习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所以,建议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采取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融合的办法,改进教材内容,或自编教案和讲义。
总之,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任重道远。实施“以EAP为支点”的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学院及相关主管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发挥协调功能,为提升师资队伍搭建平台,同时,从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英语授课教师则需要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专业学院专家及专业课教师主动沟通,寻求合作,以需求分析为依据,从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陈宁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5).
[2]李娜,胡伟华.“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下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P口语教学设计研究[J].外语教学,2014,(3).
[3]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
[4]周梅.ESP: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5]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6]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5-226.
[7]庞维国.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J].心理科学,2003,(5).
[8]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9-10.
[9]蔡基刚.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
推荐期刊:《山东外语教学》(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为数不多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外国语类学术性理论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jylw/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