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基于“互联网+”背景简析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与创新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1-03-05 08:42 隶属于:科技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在当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 背景下,社会科学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社科知识普及方法,并在传播期间引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在当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 背景下,社会科学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社科知识普及方法,并在传播期间引入现代元素,构建新型传播方法,通过信息传播渠道、创新内容等手段,分析受众对社科普及内容的需求点,构建多元推送渠道以及新型智库,并以正确舆论导向为发展的主线,进行社科普及工作。

基于“互联网+”背景简析 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与创新策略

  一、数字化传播为社会科学普及带来的发展契机

  社会科学普及需要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大家可以接受其给出的答案,当下提倡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素质教育,在我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还需要考虑当下互联网盛行的实际情况,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具备个性化、碎片化的特征。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展现出虚拟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社科普及必须要利用新媒介传播信息带有的特点,从互联网+社科普及维度进行探究,分析社科普及传播机制发展规律,考虑其在当下的发展特征,为能突破社科普及发展限制,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工具,明确传播方式,掌握生成机理,构建社科普及平台,创新社科普及传递方式,提升社科普及在当下的影响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

  传播机制与传播过程中参与要素与参与要素协调运作息息相关,在互联网背景下拉斯维尔提出“5w”传播模式,其认为社科普及由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效果构成。图 1 为“5w”传播模式示意图。

  (一) 传播者社科普及工作的传播者通过知识普及行为,将社会科学的理念传递给受众,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道德、信念等因素也会逐渐内化为受众自己的见解,在社科普及出现的信息转化是系统的显著特点,传播者具有创新意识,可以根据社科普及需要进行知识传播、普及。(二) 传播内容社科普及内容会随着传播不断创新调整,体现在内容优化以及内容开发两方面,采用简短的语言,直指素材的核心内容,准确选取题材,深入剖析事件的内涵。(三) 受传者社科普及存在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在社科普及期间还可以满足大众在精神方面的需要,社科普及因其存在的原因,致使其应该以受众为中心,还需要考虑受众在当下对信息呈现出多元需求的现状,需要不断丰富信息题材以及传播渠道,在社科普及中利用数据技术,向受众推送其需要的信息,满足大众需要。

  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社会科学普及的策略

  (一) 壮大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社科普及工作,需要考虑到工作人员在此期间起到的作用,利用云计算、网络平台,构建工作数据库,打造智能数据库,并以其作为社科普及工作开展的核心基地整编工作人员,完善服务外包业务、咨询方式,积极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构建专业的精锐网宣团队。通过社科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结合双方资源,完善智能数据库的信息,并加强双方合作购置课题,以协同作业的方式推进工作,加强双方对当下热点社科问题的研讨深度,双方共同协作下可以在短时间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 提升社科普及服务水平社科普及服务需要紧密联系当下社会运行情况,掌握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聚焦社会热点,进行社科解读。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阶段,不能过度解读需要维护受众的自主意识,同时还应该尊重用户观点。目前,网络平台大规模建设,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交流,同时众多通讯软件可以为大众交流服务,在社科普及服务期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同时应该实现输出内容广泛传播普及,考虑受众的需求,推送相应信息。在科普内容传递期间,建立自上而下的受众传播形式,上级受众向下级受众传播科普知识期间,会在此过程中加入其对问题的个人见解,创新原始资料,考虑到新传播模式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期间存在的问题,需要重构解读、开展主动传播,以受众为中心解决社科普及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升社科普及服务效果。

  (三) 拓宽社科普及发展渠道在现代技术大量涌现的背景下,推进社科普及工作,必须考虑现代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活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科普传递方式,还应该借助网络平台,提升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同时需要构建交互渠道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使用数字技术让信息可以数字化传输。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必须借助现代设备,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并以服务为载体推送社科普及内容,关注当下受众对媒体资讯的接收情况,让传播信息呈现虚拟形态并关注信息交互特点。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需要明确受众在其中的需要,并以受众为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考虑受众对科普作品完整性方面的需要,科学地向受众推送社科作品,并借助新媒介提升科普作品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引导受众从接受社科作品的接收者,变为信息二次普及的传递者。

  参考文献:

  [1]吴泽林.概念转换与中国社会科学概念的自主化与普及化[J].国际关系研究,2020(03):68-88+156-157.

  [2]周继祥.我国社会科学普及立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给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地方立法的建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01):34-38.

  [3]张安淇,李元旭.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信息过载效应与弱化机制——基于知乎的案例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 (01):24-29+41.

  《基于“互联网+”背景简析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与创新策略》来源:《新闻传播》,作者:赵慧敏 何艳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kjlw/16096.html

声明:《基于“互联网+”背景简析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机制与创新策略》

科技职称论文范文分类入口

信息化论文软件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