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论文咨询网

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对策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 发表时间:2020-08-04 09:13 隶属于:农业论文 浏览次数:

摘要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简单追求逐步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体现为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还要满足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需要。过去几十年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简单追求逐步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体现为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还要满足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需要。过去几十年,农村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的概念跃然纸上,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成为推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对策

  1生态宜居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态宜居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关系,凸显了在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含:一是维持生态环境绿色。农村发展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保护好生态要素。二是构建绿色发展模式。要注重对乡村原本风貌的保护,挖掘地方资源,提炼品牌特色。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农村的生产、生活,科学合理地规划农村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2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必要性

  2.1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诉求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是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加快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重要举措。

  2.2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随着企业的引进、新兴产业的萌芽、汽车拥有量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环境呈现“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交织”的局面,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居生活,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促使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3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城乡协调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居民收入、人居环境等方面,城市和农村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对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还要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卫生、人才等方面共同提升,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面临的问题

  3.1发展路线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

  自国家确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来,各地掀起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高潮,各地方政府依托国家方针政策制定了新农村发展规划。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缺乏对当地情况的深度调研,缺乏对地方特色的深层次挖掘,缺乏对群众意见的广泛采集,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长远的考虑,盲目地拷贝其他地方案例或照搬成功经验,追求短期效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推行一些所谓“高大上”的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后劲不足、弊端显现,往往半途而废。比如,前些年提倡新能源的利用,大肆鼓励村民修建沼气池,却因为缺乏对修建和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后期的维护指导,导致大量沼气池被废弃。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建立行之有效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3.2群众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

  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概念如雷贯耳,但是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群众并不能深刻领会其含义,村民对于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概念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更谈不上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平均文化水平受限,大部分群众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环保意识淡薄,随意排放生活废水、肆意燃烧农田秸秆、随手丢弃农药化肥废弃物等现象比比皆是。村民对此尚未引起高度重视,还未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方式正改变着农村的原有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自身的健康和发展。

  3.3环境治理能力不足,基础设施缺乏

  农村环境问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大趋势下,环境承载力趋于极限,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一方面,政府和群众对环境治理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理清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绿色发展与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理设施和治理措施。根据《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约40%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建制村没有修建废水处理设施,大部分乡村没有污水管网,每年超过90亿吨生活废水直接通过家庭管道排入河流和土壤;38%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未划定保护范围。同时,受资金和传统观念影响,我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循环利用或焚烧堆埋处理;农田秸秆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焚烧处理方式,不仅没能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反而造成了严重大气污染。

  3.4农村绿色发展模式单一,建设资金缺乏

  生态宜居农村的建设应该从经济、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不乏一些政策决定者将生态宜居简单地理解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村的建设仅仅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忽视农业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创新意识和大胆革新的魄力,单纯地依靠旅游业或者养殖业增加地方收入,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短期内能看到成效,却难长久发展,甚至会因为牺牲环境付出更大的代价。当前,生态宜居农村的建设多以财政专项资金为主,若不能充分整合地方资源,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链,形成绿色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吸引社会资金,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势必会导致建设资金断裂,难以维系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4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对策

  4.1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做好顶层设计。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推动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切实解决农村经济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4.2普及环保知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引进专业人才

  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核心力量是人,首先,要让广大村民理解和认同生态宜居的概念,使其了解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现实意义和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普及环保知识,让他们能从身边事着手保护生态环境。其次,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培养有环保意识、有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最后,政府还应该从宏观层面,利用国家政策和政府资金引进专业人才,从专业角度为地方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4.3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从源头出发,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清洁能源作为环境友好型资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常见的清洁能源多指太阳能、风能、水能、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而在农村,还能充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开发利用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获取生活所需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要结合气候和地形条件做相应的推广,如南方水利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利用天然气替代传统的燃煤进行取暖做饭;而在北方,日照时间充足,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照明和供暖。

  4.4发挥资源联动作用,构建农村绿色发展新体系

  要突破单一因素发展的瓶颈,统筹规划地方资源。一是要选择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农业部2002年曾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经过筛选重点推广十大绿色生态模式。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条件和发展方向制定适宜的建设模式,把握好生态宜居乡村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提炼特色,打造品牌。政府要将地方文化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等融合起来,浓缩提炼,形成品牌。借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盘活深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吸引外面的人前来旅游、投资,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反哺农村建设。三是要借助企业力量和电商平台等渠道延伸产业链,将农产品精深加工后外销出去,提升产品价值,从而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工作通信,2018(18):8-35.

  [2]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1):19-28.

  [3]李浩,武晓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基于绿色发展理念[J].农村金融研究,2019(1):29-34.

  作者:李娅 赵柯

  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对策相关推荐生态经济型和谐新农村建设现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nylw/14805.html

声明:《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