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近年来,虽然微电影教学法日益深入高校课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评分机制的制定尚不完善。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总结了《中国医学史》微电影教学过程中评分
摘要:近年来,虽然微电影教学法日益深入高校课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评分机制的制定尚不完善。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总结了《中国医学史》微电影教学过程中评分机制的制定原则,认为医学史微电影的评分活动应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但是分数制定权不能完全交予学生。其总评分数的制定应以学生他评成绩为基础,结合教师调整最终确立。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微电影教学法,评分机制
微电影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法,近两年来开始在部分高校陆续出现,在文理科都得到一定应用,但由于该教学法尚处于萌芽阶段,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都在探索之中。[1-5]因此,该教学法在移植到每门课程时必须小心实施。
2015年以来,笔者在我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的大一新生课堂上,陆续开展《中国医学史》微电影教学法,以作为该门课程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与总结,医学史微电影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评分机制的制定方面,尚有许多环节需要完善。
1评分活动的开展及评分机制的制定
作为《中国医学史》课程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影教学活动的成绩占到总成绩的20%~30%。这样的比重足以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因此,微电影教学评分机制的制定关乎每一名学生的切身利益。教师应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评分活动,制定评分标准。通常,在一个班完成医学史微电影剧本的创作、视频的拍摄及后期制作之后,教师收集齐该班所有作品,并在期末考试前适当的时间组织一场班级微电影展映活动。
微电影评分活动即可放在展映现场进行。微电影展映活动分成三个环节。一是小组简要介绍本组作品,时间为一至二分钟;二是该组作品展映,时间约十分钟;三是该组主创人员上台介绍本剧创作经历并与台下互动,时间约三至五分钟。三个步骤结束之后,评分活动开始,由台下观众打分。出于参照的考虑,其中前两部作品放映结束后暂不打分,待第三部作品放映结束后再一起打分。教师应提前为评分活动制作评分表及评分标准(表1所示),并在微电影展映活动开始前发给每一位学生。
由他们依照评分表细则来为每部作品打分。评分标准:(1)题材(5分):作品的立意、选材和中国医学史内容紧密相关,主旨深刻,有思想性和启发性。(2)演员表现(5分):演员配合度高,演技,表演真实,符合角色性格。人物刻画特点鲜明,即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能引起观众共鸣。(3)故事情节(5分):作品故事完整连贯,线索清晰明了,剧情安排巧妙,内容充实、积极向上,有戏剧性或留有悬念。作品使观众的投入度高,具有丰富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4)制作(5分):画面美观生动、清晰、构图合理、镜头稳定,要求色彩搭配协调。作品的语音效果,包括语音,背景音,效果音,配乐。要求配音优美,与画面协调同步,搭配清晰,对应题材,能够渲染表现微电影的主题,升华内容。
优:5分;良:4分;中:3分;差:0~2分表1所示,一部作品总成绩平分为四项内容。学生可根据表下所列评分标准为每部作品打分。其中“评选人所在组(打钩)”一栏是为区别自评及他评成绩。而“演员表现”一栏要写上全班两到三位最佳演员名字,以便随后根据得票数选出本班最佳演员。作品的最后分数建立在学生他评的基础之上。
待所有作品展映完毕,打分结束,评分表上交。至此,班级展映活动基本结束,学生离开教室,只留学委及各组组长统计评分表分数。统分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数的统计皆以平均分为主。首先统计自评成绩,即本组成员对本组作品打分的平均分。其次统计他评成绩,即他组成员对本组作品打分的平均分。两者相较,如无太大悬殊,可在教师的酌情考虑下,以一个合理的分数作为最后的总评成绩。所有创作人员得分均以作品总评成绩为依据,其中五类主创人员(导演、编剧、摄影、制作、最佳演员)得分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五分。至此,医学史微电影展映及评分活动基本完成。
2评分机制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2.1评分机制的问题
以2015级的六个班级为例,在6个班级的微电影展映及评分活动结束之后,将其自评、他评成绩汇总,得出了如下成绩表:大体而言,表2呈现以下3个现象:一是各组自评成绩普遍高于他评成绩;二是2015级针康二班的四部作品中三部的自评成绩等同于他评成绩;三是唯有15中西医临床一班的作品《红楼医梦》的自评成绩低于他评成绩。
如何解释上述三种现象?结合该学期课堂教学体会,上述现象的出现凸显出目前这种评分机制蕴含的两个问题:第一,自评成绩包含的主观因素较多,多数情况下其分数脱离作品本身应有的水平;第二,他评成绩虽然较为客观,但是受现场气氛的影响,有时也不能反映作品真实的水平。以《红楼医梦》为例,该作品的质量本身偏低,但是该小组在互动环节中表现突出,反而赢得高出自身分数的他评成绩。这些问题反映出大一新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并不完全具备公平客观的态度,以及对医学史微电影作品质量优劣的评判能力。
2.2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选定他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基础。他评成绩不仅较之自评成绩更为客观,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各个小组参赛作品的真实水平,适宜作为总评成绩的基础。其次,保留自评成绩,作为衡量该班学风的重要参考。自评成绩主观因素较多,不宜作为总评成绩的基础,但是它却是衡量一个班级学风的重要参考指标。自评、他评成绩误差之大小,大体和班级学风的好坏成反比。误差越小,学风越好。误差越大,学风越差。
以2015级针康二班为例,该班在上述6个班级中属于学风最好的一个班级,而该班四部作品的自评、他评之成绩之差都控制在极小误差内。其中的3部作品,自评成绩等于他评成绩。故而自评成绩之意义不可全盘否定,在以后的医学史微电影教学评分活动中,还应予以保留。最后,就是在以他评成绩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教师自己的打分来制定一部作品最后的总评成绩。
虽然他评较之自评已较为客观,但是大一学生尚不完全具备对医史作品质量优劣的评判能力,且有时仅凭剧中情节或者现场互动就被煽动情绪,从而造成他评成绩的波动。因此,他评成绩也有不客观因素包含其中。教师不可贸然将他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而是需结合自身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正,最后给出各个小组的总评成绩。
3小结
总之,基于近年来的工作体会,对《中国医学史》微电影教学活动评分机制的制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医学史微电影的评分活动应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应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微电影自评、他评的活动中来;二是医学史微电影的总评成绩应建立在他评成绩的基础之上。他评成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各个小组参赛作品的真实水平,适宜作为总评成绩的基础;三是自评成绩不宜作为作品总评成绩的参考,但是作为衡量班级学风的重要参考指标,应该予以保留;四是医学史微电影最终的分数评定权要放在教师手中,不能完全下放给学生。教师须结合自身的评判标准来确定每部作品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孙叶飞.微电影教学法在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26(4):98-102.
[2]柴素芳、沙占华.微电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载体———以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法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44-48.
[3]王海、柴素芳.以微电影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6(4):70-73,125.
[4]沙占华、柴素芳.微电影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130-132.
[5]黄小方、欧阳辉、聂晶,等、郑俏游.《中药学》趣味创意微电影教学法的设计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747-74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lunwenhr.com/hrlwfw/hrwslw/9468.html